萧子善
曲成苑私塾副校长;四川现代艺术学校思维导图应用中心副主任;明伦书院国学讲师;中美教育研究协会会员。
名开新,字子善,以字行。志学之年志于教,至今未渝。待及成人,求学四川大学,问道明伦书院,支教僻壤山林。喜经典,尤好《周易》;乐读书,亦求甚解;爱武术,唯钟太极。同师友切磋琢磨,于闲暇读书演武,发愤不至忘食,喜乐未及忘忧,道之所在,志之所在也。
上一篇我们横向研读了一年、三年、五年、七年以及九年的考核内容,我们再纵向去了解一下。
每个阶段考查的主要内容都是两部分,一部分倾向于学问:离经、敬业、博习、论学、知类通达,而另一部分倾向于修身:辨志、乐群、亲师、取友、强立而不反。我们可以看到进德修业主体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学问进阶之路,一条线索是修身成人之路,而这两条线索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横向来看,每个阶段的两个内容彼此相互成全,那纵向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我们看离经能够辨析经义,进行句读,这是建立学问的基础。进一步地,敬业能够专注学业,进行专精的学习,这是纵向的一个拓展。再进一步是博习,这是横向的、广度的拓展。
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之后,学问建立了基础,而且不管是纵深还是广度,都建立起了一个大厦,再进一步地论学,学业已经有所小成,能够辨明学问的是非,知道背后的规律原理,相互间的关联、脉络,但是还没有完全通达。到最后,更进一步达到知类通达的境地。
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学问进阶之路,从建立基础,到一门深入,到广博学习,到能够去讲论学问,再到最后知类通达。但这个可能也不算最后,因为大成之后还要继续去学,去实践,是学无止境的。这样一条清晰的进学路线,是一步一步踏踏实实的,是循序渐进的。
我们由此可以回归到自我的身上,看一看我们现阶段处在什么阶段,哪怕我们处在离经这个阶段也没关系,踏踏实实把基础打好了,然后立足于某一部经典,甚至某一部经典的某一篇,甚至是某一篇的某一章,去深入,建立这样一个深度,然后再慢慢拓宽到其他的经典、其他的学问,建立学问的广度,在与师友的切磋讲论过程当中去打通学问之间的关联,最后达到知类通达的境界。
我们再看另一部分,从辨志到乐群,到亲师,再到取友,到强立而不反,这实际上是指导我们为人的一条线索,是我们自身修德实践的一条线索。
从立志开始,先学会乐群,能够跟大家和善、有礼有节地相处,进而的懂得如何亲师,能够与老师道同德合,亲而敬之。再学会知人取友,为自己的道业成就选择良师益友,互相切磋论学。最后让自己的修行达到一个更高的一个状态,让我们的道心坚固,强立而不反,哪怕是离开了老师的教导,离开了益友的辅助,我仍然一心向道,不会退转、不会动摇、不会改变,那么我们为人的坚实根基就打下了。
当我们在学问上能够知类通达,在道义上能够强立不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化民成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
这章讲大学之道,那么本章跟《大学》有何关联呢?我们在第一讲的时候有提到:有先贤对《学记》和《大学》做了对比,说它们互为表里。那么这里的大学之道跟《四书》当中的《大学》,是不是互为表里呢?是不是有内在的、一贯的精神?是的。
我们看《大学》,如果简单地总结起来,核心内容是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三纲领;八条目是如何一步步实现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清晰的次第,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本章跟三纲领和八条目有关联吗?这里的离经辨志、敬业乐群、博习亲师、论学取友,到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不管是学问的进阶还是我们道业的修行,其实都是明明德之事。
知类通达即是物格而知至,强立而不反便是意诚而心正了。当我们意诚而心正,所以道心坚固,没有那么多的污染。有此积淀之后,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这不就是新民之事吗?由修身开始影响到更多的人,影响到自己的家人、国人甚至是天下人,齐家治国之事也在其中了。而所追求的根本目标——道,道之所在,难道不就是至善之地吗?
所以《学记》这一章为我们指明了一条更细致的格物致知的路径。我们可以从离经辨志开始,进而敬业乐群,然后博习亲师,到论学取友,最终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事,当修身有所成就之后,我们就可以化民易俗,近者悦服而远者怀之,这就是亲民之事,齐家治国之事。
最后有一个总结。“《记》曰:‘蛾子时术之。’”古书上说我们要效法小蚂蚁衔土成堆的精神,蚂蚁很小,可是长期积累下来,仍然能够一粒一粒地把土堆起来,堆成一个土堆,我们学习、修身也是一样的。
“为学之功,由始学以至于大成,虽非一蹴而就,然为之以渐,亦无不可至也。”我们从开始学习到至于大成,虽然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一下子就能够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但我们可以像小蚂蚁一样,一点点学、一点点地积淀、一点点地成长,到最后,我们的学问、道业仍然可以成就。
所以大家一定要有信心,只要走在道上,就在向道靠近,只要在学问的正路上,我们的学问就在积淀着。我们只需要这么一直积淀着,终有一天会成就的,实际上,我们正在成就着。
——本文节选自子善老师讲《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