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食知量:消已而食。无染污食。

图片发自App

地二、消已而食及食所宜

【若復說言為當得樂,由此顯示消已而食、及食所宜。】

  「若復說言為當得樂」,這是第二科「消已而食及食所宜」。前面的這些言句、這些法語,「為當得樂」,身體健康,心情快樂。「由此顯示消已而食」,消化以後你再吃,「及食」所應該吃的東西,這樣子對你身體有幫助。

地三、無染污食(分三科) 玄一、標

【若復說言為當無罪安隱而住,由此顯示無染污食。】

  這是第三科「無染污食」分三科,第一科「標」。「為當無罪安隱而住」,「由此顯示無染污食」,這表示這個意思。若沒有染污食,你就會「無罪安隱而住」。

玄二、徵

【所以者何?】

  這是「徵」。

  下面第三科解釋,先「反顯」,「反顯」裏面分兩科,第一科「染污有罪」。

玄三、釋(分二科) 黃一、反顯(分二科) 宇一、染污有罪

【若以非法追求飲食,得已染愛,如前廣說而受用之;名染污食,亦名有罪。】

  「若以非法追求飲食」,這個題目說是「無罪安隱而住」這是正面,現在解釋的時候從反面解釋,所以叫做「反顯」。

  「若以非法追求飲食」的時候,「得已」而染愛此飲食,「如前廣說而受用之」,「名」叫「染污食」,「亦名」叫作「有罪」。

  這是第一段「染污有罪」。下面第二段「不安隱住」。

宇二、不安隱住

【若於善品勤修習者;於住空閒,瑜伽作意,受持讀誦思惟義中、由彼諸惡不善尋思令心流漏、令心相續,隨順趣向臨入而轉。由是因緣,不安隱住。】

  「若於善品勤修習者」,這個是說;如果你染污食,對於你修行有防礙,是這樣意思。「若於善品勤修習者」,說這個人雖然是染污食,但他還是修學聖道的,他是這樣意思。「於住空閒」,他在空閒的地方居住。「瑜伽作意」,修學止觀、修學禪。「受持讀誦思惟義中」,他不但修學止觀,而且也讀經,「受持讀誦」經論、經典,與你的法門相應的經你要常常讀誦。「思惟」經裏面的義,這是聞思;「瑜伽」是修。聞、思、修。

  「由彼諸惡不善尋思」,你在勤修善品的時候,在寂靜處勤修善品的時候,但是由於你有染污食,你非法的去求這個飲食,是染著而食。由於你有那種惡不善的尋思「令心流漏」,就使令你現在靜坐的時候,你修止觀的時候,心它就不對了,它就是流出來煩惱了。因為你對於飲食特別執著了,靜坐修止、修觀的時候忽然想:「我今天吃什麼東西,什麼東西不可以吃」,就很多的問題出來了。

  「令心相續,隨順趣向臨入而轉」,使令你這個心相續的,不是短時,短時一剎那、幾剎那就過去了也不要緊;就是相續的隨順這個「諸惡尋思」,「趣向」於惡「臨入而轉」,「臨入」就是你住在空閒修瑜伽作意的時候,就正臨近入於聖道的時候,「而轉」就轉變成諸惡尋思了。「由是因緣,不安隱住」,就使令你不能安隱的修學聖道。這表示這個意思。

  這前面第一科是「反顯」,下面是「別廣」。

黃二、別廣(分二科) 宇一、總標

【此安隱住復有二種。】

  此安隱住復有兩種不同。

宇二、列釋

【一者遠離所食極多。由是因緣,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二者於食不生味著。由是因緣,遠離諸惡尋思擾動不安隱住。】

  「一者、遠離所食極多」,遠離這個多食。「由是因緣,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這是一種。「二者於食不生味著」,雖然有很好的飲食,心裏面不是太執著。「由是因緣,遠離諸惡尋思擾動不安隱住」,因為這個煩惱你一熏習了,這煩惱就有力量,有力量的時候隨時他會動,就是影響了你靜坐的止觀了。

酉三、總結

【是故如此一切諸句,皆為宣示開顯於食平等所作。】

  這是第三科「總結」。所以這裏邊這麼多的言句,完全是為了「宣示」,宣示這個正思擇食於所食,「開顯於食平等所作」,顯示出來對於這個飲食要平等食,你這樣作對於你聖道有幫助,有很多的功德。

卯四、結

【如是名為廣略宣說於食知量。】

  前面第一段是「廣說」,第二段是「略說」,這兩種「宣說於食知量」。

(2018.2.15)

你可能感兴趣的:(于食知量:消已而食。无染污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