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把心带回家》分享之一——非暴力沟通

前两天去参加了一个禅修课,这个组织发心利益众生,所以课程免费参加还包吃包住,不仅是课程内容让我收益颇深,举办者和义工们的利他之心让我备受感动,学员们都深深地感谢这个团队的付出,结束以后举办方邀请有空的学员搬物资请场地,结果大部分人都来帮忙,不到十分钟全部干完。接下来我便具体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和收获。

课程的内容有关于沟通的比如非暴力沟通,有关于解决情绪问题的比如活在当下的课题,有关于对待事情的看法比如因果轮回,讲课的老师是两位出家师父,但绝不是晦涩无聊的高深佛法,而是都可以用在生活当中的至简大道。

印象深刻的是非暴力沟通课上,老师用简明扼要的方式让我们掌握非暴力沟通能力,当我们对某件事物产生情绪的时候,可以用“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这四个要素和对方进行沟通。具体说就是(1)不带情绪地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描述出来;(2)将自己的感受尽可能清晰的表达出来,比如伤心的开心的,痛苦的兴奋的,注意比如生气这种情绪属于第二情绪,当你生气的时候一定有一个更内核的情绪,将它挖掘出来;(3)我的需要在表达的时候需保持头脑清晰,是完全关于自己而不是对对方提出要求,比如可以这样表达:我需要被认同而不是表达成我需要你按我的方式来做事情;(4)请求这一步往往可以稍停顿,等表达完观察感受和需要的时候,看对方的反应和表达而决定要不要说或者说什么,往往只要表达好前三步,你想要的请求对方也就明了了。记住请求不是命令,在表达请求的时候往往会越界到命令,那么非暴力沟通又有点"暴力"了。

老师让我们各自用自己的生活场景遇到的焦灼问题用这四步进行重新表达,我想起我和老公会经常为一个育儿场景有争议,而我们的对话往往就是暴力的,当孩子在专注于某一个玩具或者留恋某一个场所,有些是有益于孩子有些是需要及时控制的,爸爸的动作是迅速将孩子拎走抱走,孩子就会大哭反抗,而我是很少采取这种速战速决的方式,讲道理或者转移注意力,甚至有时说不动孩子就先放着。

爸爸认为我惯着孩子或者希望我更坚定更有权威,我希望爸爸更温柔对待孩子不要让他总是突然失去大哭而形成急躁和暴力的性格。我每次看到爸爸有这样的举动,就会特别生气,说爸爸你怎么又这样,简单粗暴,就不能轻点慢点,再配合责备的语气紧锁的眉头甚至一把推开老公,老公再责备我,孩子一听我们意见不一致声音很大,就会更加大哭,场面一度陷入不可收拾的地步。

我的组员们推荐我在大家面前分享我的例子,在老师的指点下我梳理了非暴力沟通方式,也许下次我可以这样说“爸爸我看到你把娃一把拎走他哭得很大声(观察),我也感到很心疼,还很生气(感受),我很看重娃的专注力和旁人对他的尊重对性格养成的重要性,我希望你以后可以尝试着和孩子多商量,尽量用有所缓冲的方式对待这种情况。”

也许真正再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一定能这么死板的方式说出来,但在课程中我借机理清了我们的一个死结,我至少深信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是多么重要,而不是一上来就指责对方。

非暴力沟通需要刻意练习,当练习到习惯性地不带情绪地表达观察和感受时,对方也能被感染到,这种暴力沟通的恶循环就能打破,那么各自的需要和请求就能被对方听见并满足。

在课上一个短暂的练习就让我收益颇深,所以我打算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好好学习并一点点付诸实践,对于我这个带娃时常会爆炸的新妈妈太有用了。


关于课程其他板块比如活在当下、因果轮回的分享,篇幅所限,敬请关注下一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把心带回家》分享之一——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