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欢的一本书,这个框架于我而言有点宽泛。喜欢的书很多,最喜欢的很难选,不同的类别有不同的选择。所以,与其说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不如说是对我启发最大,拓宽我思路,颠覆我思维的一本书。它是由日本的本田直之写创作的,叶冰婷翻译的《高效阅读法》,薄薄的一本,字数不多,有些地方还有重复,框架我到现在也没理出来,但是我的想法随之改变了,断断续续看过三四遍,以后肯定还会再看。
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因为看了大咖的经历,大概是叫李翔还是谁,如果我没记错名字的话。他说他在报社上班,看不到未来也不敢跳槽,然后看了这本书刷新了他的三观,通过大量阅读后,判断出整个行业的衰败,果断辞职。也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看书,拿到了英语翻译各种高大上的证,为公司企业创业孵化想法,以及偶尔临时顶替别人演讲一个高级讲座等的一些经历。而这些能力都是他通过读书获得的,而读书的起始,改变他认知的就是《高效阅读法》,这只是其中的一本,还有两本,具体的书名忘记了。
我那时候很好奇,因为一直以来都很想养成读书的习惯,偶尔也会看书,但是基本是漫无目的,有时候一天都沉在书里,有时候很久都不看。那时候看的内容多是一些小说,或者各大排行榜较高的书。而且只是看,只是感受,从未想过书到底给我的生活会带来什么真实的变化,或者给我思维带来转变。只是隐隐感觉,人们都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我也假装内秀一下,假装让自己提升一下,接受这个过程本就是如此漫长的,没想着报什么期望。
但是,买来这本书看完的那会儿的确很激动,原来别人读书是这样读的,怪不得我一两周甚至一个月都读不完一本书,人家一天读好几本,当然它指的是商业书,文学作品除外。
《高效阅读法》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读商业书?怎么选择?以及读完后该做什么?
书的第一部分说:在使用金钱上,他认为再也没有像书籍这样棒的投资对象了,因为读书是最有效的自我投资。能把买书的1500日元变成15万日元(虽然到现在我也不知道1500日元和15万日元到底是多少,但是我知道它翻了很多倍)。书里写过一句话印象深刻:人类通过书籍,在数小时内就能够模拟体验人的一生。也就是说,别人终其一生获得的智慧集结成的一本书,你一两天甚至几个小时就读完了,这该是多棒的事。如果自己有很多困惑,暂且不说去面见行业的高手排不上号的事,就算只是参加培训都是要花费高昂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不知道能不能实现,和这些比起来,书籍可以说是最廉价,最便宜的了。
书里写需要转变一些传统的读书观念。比如:“不能跳着读”,“要从头到尾读完”“也不要今天看一本,明天看一本”,而是速度,一天看一本或者一天可以看好几本,包括扫视读,带着目标,重点章节细读,其他的地略读,况且书里面本就有80\20原则,真正的重点只有一小部分。成功的人都常读书,所以要靠书更新自己的“常识”,读的越多,赚得越多。
第二部分教我们选书。与其选择晦涩难懂的专业类型的书,不如选择经验类型,对自己而言较容易的,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书,学完就可以用。选书的时候也可以彻底阅读同类别的书;利用他人介绍;利用报纸杂志书评栏(应该日本较多这种栏目,我们国家几乎都没看见过了);或者付费的书评;还可以利用“网络书店”和“实体书店”;用“亚马逊”的排行榜等等,多种渠道选择自己需要的书。
第三部分讲有策略的通读商业书。比如:寻找合适的读书环境;设定时间;浏览书的内容;保证书的存货;不好的书就马上丢掉;利用书的空白处记录;把“单纯的书”变成“提高收益的资产”;做笔记,折页,在书上记录等;不要从第一页开始慢慢读;可以从一周一本开始。
第四部分是我认为最核心的部分,说的是:不要读完就算了,而是做好最重要的后续工作。也就是把书中的经典用自己的话打印出来,变成终极版,放在专门经常查看的杠杆效益笔记本上,随时放在手边,随时随地阅读,直到熟悉,最后内化到生活中,实践书中的内容,以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这才叫真正的重视书本。稻盛和夫先生说:知识加上经验,事情才算“行得通”。在此之前,你所看到的讯息,不过是了解而已。而“行得通”和“了解”之间,有一条又深又大的鸿沟,要填补这条鸿沟,就要靠实践的经验。增加实行的次数,直到变成下意识的行为。就像“在床上练习游泳”一样,知道再多的理论,不下水就永远也学不会游泳,也就无法知道其理论的真正价值。稳赚不赔的投资只有读书这一种,现在就开始。
借着写这篇文章间隙,我又复习了这本《高效阅读法》,真好,很高兴遇上刘老师的课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是我喜欢的样子。愿自己,也愿同样希望终身成长的你们,收获满满,稳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