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生想要提升成绩,请警惕这一类的“刻苦努力”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关于孩子刻苦学习的文章和金句特别非常多,从小就被贴在教室墙壁上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相信,孩子要提分或者逆袭,一定要靠熬夜刷题或超出常人的努力。

    最近有个江西上饶的高一女生,凌晨一点钟爸爸推开门看到她还在写作业,关心女儿“这么晚还没睡啊”,女生抹着眼泪说:“作业快好了,把数学写完就睡觉”,可是屏幕里的那张数学试卷,还有一大半没有开始做...... 爸爸留言说:我也很无奈,总不能叫她不要努力了吧?

    如果你家孩子成绩中等,可能在熬夜刷题到凌晨1点,你是不是也和这位视频中的爸爸有一样坚定的信念: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必须要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孩子才能提分,才可能逆袭了。所以呢,大多数家长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 增加学习强度,愿意给孩子报班补习。然而,常常事与愿违,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孩子这么刻苦的学习也没有看到效果,当然这句“我们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配不上去讨论天赋的地步”在自媒体中无处不在,就更加深信:孩子还是不够努力,于是加上学习时间,花大价钱给孩子准备熬夜的营养宵夜。

    但事实上,家长对于孩子想要不断进步的愿望是美好的,但是真的要做到成绩提升甚至成功逆袭,一定是有前提的!

    什么前提呢?我先来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个初中生在咨询中对我说:”我觉得太不公平了,也觉得很困惑--我放弃玩耍时间这么努力学习,怎么成绩就是上不去?而那些学霸还有时间运动和玩攀岩。那我就问了:“你努力在什么地方?说来给我听听。”他回答说:“我每天这么早到学校,上课认真听讲、记笔记、回答老师的问题,我还勤奋地写作业,记错题本,做课外阅读笔记。我一听到这,就笑着对他说:“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你不是在学习,你是在表演。”他瞪大了眼睛看着我。我没有过多解释,而是让这个学生把错题本上应用题的答案,都用易事贴遮住,承诺不许偷看,让他在规定时间内再做一遍错题,结果2小时后他灰头土脸地告诉我,还是错了一半!我说:“你思考个10分钟,然后解释下:为什么重刷错题本还是会错一半?”,他就想了几秒钟,回答我说:“不就是粗心马虎呗”!

(一)破茧成蝶,从舒适区突破到学习区

这个孩子真的不爱动脑,就属于“看起来勤奋但思维很懒惰”那一类。上课认真听讲、重视预习、复习,回家按时写作业,记错题本和课外笔记,做到的人多了去了,只能说这些是保证孩子成绩不滑坡的基本因素,但都不能成为学霸的关键因素。孩子他所谓的努力行为其实一直是在他的舒适区的圈层里面打转,他没有上升到学习区的圈层,根本没有圈层突破,怎么可能有提分逆袭?

(二)思维导图和费曼学习法,高效输出才是王道

爱因斯坦说过:持续不断地用同样的方法做同一件事,却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就是荒谬。所以孩子只是简单地归因“自己粗心马虎”,其实如果他会深度去思考为什么错题本重刷一遍还是错一半? 到底是什么原因?自己觉得基础不扎实的题在平时的所谓努力中,有没有去刻意重复训练,针对薄弱环节自己举一反三,用上思维导图或者费曼学习法去高效输出,真正把“脑子能懂,眼睛看会”,提升为“手能写对”才能在考试的时候胜券在握。

(三)摆脱碌碌无为,才能朝逆袭奔去

孩子学习中要付出努力和汗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他如果思维上不努力勤奋只是便面看起来忙的要命,也只不过是在舒适区里面打转,根本就没有上升到学习区里去努力奋斗,那就是相当于成人世界的“碌碌无为”了。

    综上,孩子能认清自己曾在舒适区“努力表演”,而能奋斗破圈升入学习区去做“刻意练习”,这才决定这是孩子能持续进步和逆袭的前提。

    那要怎么做才能奋斗破圈进入学习区呢?

第一:用线串珍珠---记得住才能考得好

  大家都知道,知识记忆在孩子的学业阶段尤为重要,记得住才考得好,然而有很多家长常常抱怨说孩子记忆不好,只会死记硬背,要么不进脑子隔天就忘,要么在考试答题时怎么都想不出来。其实,知识的积累虽说没有捷径,但记忆积累却一定有路径。

    为什么这么说呢?说到记忆,我们就得提到大脑的结构。海马体这个玩意儿属于大脑的边缘系统,海马体在记忆的过程中,充当转换站的功能,也可以比喻成是一个城门守卫,某个知识内容如果不符合进城的要求就拦下来不放行,符合要求就放行,并且神经元就会开始形成持久的网。它才不随你的意愿来执行是否放行,所以学会怎么让海马体给所学知识点“放行”,就尤为重要了!

    举个例子,有个中等生的孩子咨询时说:他也想要提升成绩,可是自己记忆力不行,很抗拒背文综类的科目,吃了很多提升记忆的营养品也没用。我引发孩子去思考:老路走不通,为什么不换条路?提升记忆是有路径和方法你有了解过吗?

死记硬背,没法打开“海马体的城门”

首先,对于初次接触的内容特别是文字方面,是不容易马上形成长期记忆的,因为阈值太低,不能触发海马体打开城门,那么大部分孩子要记住,只能采取我们所知的死记硬背,不断重复来刺激海马体打开记忆的大门。这个方法有用吗?它仅仅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受限于理解能力不足,对于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概念是可以采取的,但“死记硬背”这的确不是最优的方法,当课本上有具象的画面,孩子就更容易记住,这也是为什么要通过绘本让孩子认字的原因。

五感全开,具象化让记忆变得容易

其次,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升入高年段和中学,死记硬背越来越低效,也容易让学生抵触,如果此时能同时把听觉、嗅觉、味觉以及触觉都加入到记忆中,做多方位的信息输入,那么产生具象化的记忆就容易多了。

超级记忆法,帮助转化为长期记忆

接着,当所学的知识越来越抽象化,我们就要通过另外的方法来帮助记忆的,比如依据艾宾浩斯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宫殿记忆法等等,再配合上记忆的三个关键时间点,让海马体更高效地把知识转化为长期记忆。

每天每周每月怎么干?带走这三个记忆锦囊:

1.当天:需要在新课上完的一两个小时内马上记忆,回到家或晚自习时先用康奈尔笔记法整理当天知识点,再开始写作业,这样更容易记住当天的内容。

2.周末:翻看上周笔记的同时整理错题,把遗忘的记忆重新唤醒,加深印象。

3.月末:复习课本、笔记本和错题本。用到思维导图这个学习工具,查漏补缺把知识架构默写出来,这样做所学的知识点可以成片且互相关联的记在脑海里,那么海马体对于这类方式的记忆将会直接打开绿灯而放行,考试时调用起来也会更加容易和便捷。

第二:用心跨学区-- 刻意练习才是王道

    你看过《国王的演讲》( The King ' s Speech )这部电影吗?故事主人公约克郡公爵(乔治六世)厌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使得他在公众面前接连出丑。但是他通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居然可以克服口吃这样的生理和心理障得,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鼓舞了战士们的士气。

    你觉得,主人公能够克服口吃,最后成功地发表演讲,是因为什么呢?

    一万小时律大家都听过吧?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十年磨一剑”,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一万小时定律是有认知神经科学作为理论支撑的----不断重复的过程其实就是让神经元建立连接的过程,长期的重复训练其实是驯服大脑的一个过程,它让大脑获得了特殊的神经结构,让我们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巩固。

    可是现实中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很用功,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习上,却并不会学习,会了的知识点一直学,不会的知识点却总也不会。所以,一万小时定律并不完全是指时间长度,更多地是要采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

    那怎么做才不是低水平的重复呢?

    答案是:刻意练习。

    什么叫刻意练习呢?它是指以提高某领域的水平为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那怎样才是有效的练习呢?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找到你的“学习区”。

“三区理论”带你走出“在舒适区努力地表演”

    在认知科学领域,有一个被广泛讨论的“三区理论”,该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密歇根商学院的教授诺尔.迪奇,它授把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分成了一环套一环的三个圆形区域,它们分别象征着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最内一层是“舒适区”,这个区域中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如果一直在这个区域里展开练习,其实就是低水平的重复。比如,很多同学看似一直在不断地做自己已经会了的题,其实不过是待在“舒适区”中,用同一个公式去套不同数字,一遍遍重复已经掌握的公式而已。这种学习方式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提分,但同时也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会让我们误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没有什么需要加强的,因此,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怪象:很多同学看似花了很多时间勤奋学习,成绩和能力却不见提高。

    最外一层是“恐慌区”,这个区域中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超出我们能力或理解力范围的知识和技能。比如有些数学成绩好地学生去学习奥数,就容易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挫败感,感觉自己能力不行,提升不了。这其实就是把自己推入了恐慌区,如果这样长久下去,不仅容易导致厌学、自暴自弃,形成一种固定型的思维模式,而且会影响自己健全人格的养成。

    在“舒适区”和“恐慌区”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我们身处“学习区”,并且开展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高效的学习。而学习提升的关键就在于踏入学习区,刻意练习。

    我们就举例学习中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刷题”,我的一个学生是如何通过“刻意刷题”来提升成绩:

    题目和试卷并不是刷得越多越好,而是要这门科目的题做划分,每次考完他都分析试卷:

----经典题:他要不厌其烦地练,直到考试时你一眼就能认出,这个是基础经典题,大概占比60%,做到不能丢分

----变式题,他要去检验和变通,自己给自己出题,考场上看到它就知道这是“换汤不换药”,大概占比20%,尽量不丢分

----拔高题,中等难度的他就迎接挑战,高难度的就暂时放弃,等他能把经典提和变式题这80%的都能保证大概率不丢分了,再来挑战高难度题也不迟。

    他用心地整理错题本,用上“现代化工具”-活页本和AI错题打印机,配上荧光的错题分类标记,三个月后成绩就进步到班级前十名了。

    其实,大家也会看到:踏入学习区去刻意练习并不好玩,一是因为刻意练习要求重复训练;二是因为刻意练习时你需要不断挑战自己,你经常会犯错误和遭遇挫折,不停重复的过程“多巴胺”快乐感虽然少一点,但当“内啡肽”的奖励机制一旦正向运转起来,孩子的学习绩效就显而易见能提升了。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一个获得的过程。

第三:用术去战斗----考试技巧保障少丢分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孩子?平时成绩都挺好,可一到考试就“扑街”,孩子也说不上个所以然,家长一边着急一边还要安慰孩子说:“你放平心态,不要有考试焦虑!”。难道仅仅是考试焦虑的问题?孩子他懂这些考试战术吗?

1. 考试的时间紧捂牢,做题节奏把握好

考试做题要先易后难,不要在一道题目上死磕,我们要做到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最多的分数,规划好考试的时间。做题就集中注意力,分秒必争,千万不要留给自己跑神或者发呆的时间。

2. 没搞清楚题目的要求?谁能给你“后悔药”

很多学生考试结束后都会遗憾考试时没有搞清楚题目的要求,弄错题意等。所以,做题时注意圈出题目中的关键字,做到“慢读题,快下笔”。

3.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不影响下一科目

做到考一科忘一科,不要影响到下一科的发挥。考试除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做考察外,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同样是考查的重点之一。考试前带上自己的幸运物,学会用冥想来做积极的“自我暗示”,这些战术都值得去尝试。

    爱因斯坦说过:持续不断地用同样的方法做同一件事,却期望得到不同的结果,这就是荒谬。所以,当孩子找借口说“我也想考好,我真的很努力了,但是成绩就是不理想”的时候,通过去系统学习去提升记忆路径,践行“刻意练习”的策略去升级刷题技巧,借助考试战术去保障少丢分,那还用担心学习成绩不提升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等生想要提升成绩,请警惕这一类的“刻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