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篇 | 断舍离:通过选择和舍弃为自己创造空间

今天是我分享的个人读书笔记--山下英子的《舍:做减法的勇气》,本书是《断舍离》的再次总结和延伸,书中通过介绍了一些“断舍离”的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环境。

这本书更多的还是理论性总结,了解一下也会有很多帮助,所以笔记也是对断舍离的再次总结。

开卷有益,希望今天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一点点思考。

“舍”是人生路上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因为,“舍不得”“不想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停滞不前,最终致使我们连自由的人生之路也走不下去,因为“负重”已经太多。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习语“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其实也是告诉我们,只有学会舍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更多的东西。

所以本书建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收拾、整理杂物,重新审视自己的执念,将“放手,舍弃”作为一种“日常”来实践并形成习惯。

断舍离是

选择重要物·事·人的思维方式。


一说到断舍离,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扔东西,整理收纳,其实他们只是断舍离的一个手段。

断舍离最重要的还是如何选择对自己重要的物·事·人。

只有选对了关键的物·事·人,你才不会再为多余的、琐碎的、无必要的事情耗费时间和精力了。

体现在工作上,就需要具备明确的目的,设定具体的目标,在短时间内做出成果,不会去考虑多余的、累赘的旁事。

断舍离就是

舍弃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


断舍离能帮助人们在不断地清理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的实践中,提高选择和决断的能力。

而这里所说的“清理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并不是说随手胡抓一堆扔掉就行。而是重新审视一件一件的杂物与自己关系的重要程度,轻松简单地与那些已经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杂物告别。

断舍离并不是要求“必须扔东西,不能买新东西”,而是提倡“严格筛选东西,挑选出对现在的自己是需要的·合适的·愉快的东西”。

“断”,切断对现在的自己“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流入。

“舍”,舍弃以前下意识囤积的对“现在·此地·自我”来说不需要·不合适·不愉快的东西。

在反复地实践“断”与“舍”的过程中,才能听懂自己内心的声音,真正地热爱自我,获得审视自我和周边全局的能力,达到自由自在地输出——“离”。

断舍离就是

创造“间”的方法论


人生存在“时间”和“空间”中。空间有富余,才能出现余白。时间有富余,才能出现余韵。人与人亲密有“间”,才能出现余力。

断舍离并不是指扔东西,也不是什么整理术,而是建立对人来说尤为重要的“间”的方法论。

“间”即空间,每个事物都是需要空间的,人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东西也需要。

而断舍离的目标就是为人创造和改善空间,让生活更加舒服。

断舍离的关键词“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的人虽然不一定博闻多识,但他们能重复体味现有的信息,与长期积累的人生经验和智慧相结合,总结之后,才付诸行动。

这样的人并不是单纯地囤积知识,他们备受周边人的信任,才获得长足的幸福。

而想改变,想成长,想升华,我们最先要走的一步就是重新审视自己和物·事·人之间的关系性,重新思考过剩的物·事·人,看看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么多的“杂物”。

收纳实践时有三个关键点:

1 收纳空间不全占满,有富余。

特别是保管新资料时,要限制保管总量,处理掉旧的不需要的资料。

2 用完后放入特定位置。

那些习惯用完资料后放回指定位置的人,他们的办公桌一般干净整洁。

3 把收拾东西养成习惯。

防止反弹的关键就在于随手收拾文件的习惯,保持收纳柜有富余空间。

整理归类的三分法

“三分法”是指将东西进行“A、B、C”分类,进行归类整理的方法。

比如说将处理对象分为三类:

从使用频率上来看:经常使用的、偶尔使用的、几乎不用的。

从价值上来看:重要的、不重要的、无所谓的。

从情感上来看:喜欢的、讨厌的、无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续篇 | 断舍离:通过选择和舍弃为自己创造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