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女儿在商场看好一个芭比娃娃,她一边爱不释手地抚摸着盒子,一边努力地劝服我买给她,譬如:自己是真的很喜欢这个娃娃,家里也没有同类的玩具,或者从她的零用钱里分期还我……诸如此类的。
那个娃娃的定价是288,我答应替她支付一半,后来她替换了一个不带家具的款式,这样她可以只付50元,而“家具”什么的,可以用家里的乐高自己拼。
看着女儿高兴的样子,我想起若干年前刚到上海的情景。
因为专业的原因,家乡的城市就业机会不是特别好,所以我与先生决定到上海闯一闯。
那个时候我们手头的钱只有结婚的启动资金,不够买房,只能租房,然后又发现有了小孩,日子瞬间变得非常拮据。
——“漂”过的人大概多少会理解一些我当时的状况,上海是一个遍地黄金的城市,可我们却称得上一无所有。
后来女儿出生,我要全职带她,偶尔了解起上海的教育资源,发现需要做的实在是太多。
早教班、幼儿游乐场、各种玩具……总觉得别人家小孩做的事,我们也要试一试,否则就会输在起跑线,日子可以过得苦一些,但绝不能“亏待”了孩子。
所以女儿四岁的时候,家里像样的家具没有几件,玩具却是一大堆,只是小汽车就有一整盒,款式差不多,但买的时候觉得也不算特别贵,女儿喜欢,就买给她。
后来女儿出门,就到了不买东西不回家的地步,哭闹、打滚,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那个时候我才意识到问题,孩子想要的也许并不是那件玩具,而是我这个母亲对她的顺从。
02
去年这个时候有过这样一个案例, 12岁的孩子爬20米吊塔相威胁, 只因父母没有满足他买新手机玩游戏的愿望。
还有一位十一岁的初中生,小时候父母怕自己的孩子被别人比下去而自卑,所以尽可能地包容满足,后来孩子假期回家要买苹果手机,那时家里经济已经十分紧张,女儿却还恶言相向,最后以父母借钱买手机收场……
作为一个旁观者也许我会嗤之以鼻——都是惯的,说得好像自己从来没做过这种事一样,可仔细观察周围的妈妈圈,大家都免不了产生过这样的想法:
我不能给孩子特别优越的生活条件,所以就对他更“包容”一点吧……
孩子又不是要什么贵重物品,一些小玩意儿买了就买了吧……
孩子要是在地上哭闹打滚万一生病怎么办……
这样闹下去也蛮丢人的,干脆暂且退让一步,回家再说吧……
可是久而久之长此以往下去,不止是在买东西方面,许多时候我们在孩子面前没了“商量的余地”。
那些以死相逼的跋扈,都是我们这些以爱之名的退让所造就的!
在某音看到过一段话,意思大概是:“一只流浪猫在垃圾堆里捡东西吃时不觉得自己可怜,但当一个人路过,买了猫罐头送给它又离开后,它就无法再坦然接受当初的生活了”。
这句话原本是形容爱情,可我觉得,放在教育上,也同样适用——被无条件满足过的小孩,就很难再接受现实的平凡和匮乏。
当然我不是说富贵人家的父母就不会溺爱孩子,我只是发现,许多低层次的父母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
换一种说法,低层次的父母更容易给孩子提供与家庭条件不匹配的待遇,美其名曰“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就像刚到上海那个时候我觉得经济条件不好对女儿有一种亏欠,所以就通过满足她而使她过上“与同龄人一样水平”的生活。
被这样养大的孩子长大后也许会感激涕零,可更多的则是无法接受事实。
我能理解所有父母怕自己的小孩因为贫穷而目光短浅做事畏首畏尾,可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我真的不主张父母已经透支了自己的经济,只为给孩子创造一个童话般的世界,因为你不能保证这样的“虚幻”还能存在多少年,可孩子,终究要面对现实。
03
圈子里有位妈妈是当地土著,但在那样的一线城市,即便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也不是所有人都“腰缠万贯”,她对自己小孩的教育方法,就是“有多大的肚子,就吃多大碗的饭”。
在她的生活中,基本不会有超出预算的开支,她会给孩子提供娱乐消费受教育的机会,但不会穷尽所有去满足孩子。
在那么一个繁华富裕多样化的城市,她的孩子有时也会因羡慕别人而提出超过家庭所能承受的要求,可她的原则就是:父母靠双手工作养活家庭很伟大,也很辛苦,但是没有多余的钱去买过多不必要的东西,如果儿子想要一些现阶段无力承担的东西,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而他们,也一直在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
——孩子总该知道,这世界上有很多事是他无能为力的,也是父母无能为力的,但现阶段达不到,不代表永远达不到,通过努力,不可能也会变得可能……
所以她的儿子慢慢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也知道如何平衡自己的欲望与实力,到了大学,他能通过打工来赚取一部分生活费,但也不会被一时的物质迷了眼而忽略了学业。
而谈论这个话题的前一天,我还眼睁睁看着女儿为了再坐一次摇摇车而在超市地门口撕心裂肺地哭——这让我这个老母亲何等的汗颜。
当时她哭累了用怨恨的眼神看着我问:“你不爱我了吗?为什么不让我玩?”一句话把我噎得哑口无言,后来我才幡然醒悟觉得如果只因为我爱她就要无条件满足她一次又一次的摇摇车的话,那么三十岁的她就有可能向我要一辆真的小汽车,可那时,我未必还能如今日一般满足她!
我永远记得那位上海妈妈说过的一句话:在孩子三五岁孩子的眼中,父母是神,无所不能,所以他们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可当孩子长大了,他们发现自己的父母只能看懂卷子的分数而看不懂题目的时候,他们就不信你了,这时候父母说的话,也就没那么管用了。
后来,我大概用了三个月的时间让女儿变得“听商量”,再或者,能说服我也可以。
在女儿成长的过程中,她慢慢不再用哭闹来达到目的,她学会了如何“讨价还价”,也学会了如何保证我与她的“利益”最大化,我开始觉得跟这个小丫头相处起来变得舒服,而她也不会吃亏,乐在其中。
所以,真的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给他树立一个正确的三观,绝不能因为父母这种“抱歉的爱”,把孩子培养成一种“伪富豪”,否则长大后的孩子很有可能会出现攀比的心态,因为当初的妈妈就在暗自与别人家攀比呀——别人家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也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