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英子《断舍离》教会人们一个真理: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

生而为人,哪个又不想自己活得幸福呢?

但幸福不是想要就能得到的,因为幸福有很多的面,得到些什么必然要舍弃些的,鱼和熊掌都想兼得的人,多半什么也没捞到。

山下英子老师创作的《断舍离》一书,在拜读过之后才会明白,得与舍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生数十载,别求的太多,留点余地给来世,下一世。

一,山下英子创作人

山下英子老师在百度百科的介绍并不算多,知道她也是因为偶尔买得断舍离一书,在看书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到,这个女人的伟大之处。

她是“断舍离”这一概念的创始人,也是这一概念的创始在国内国外刮起了一阵风,让人们重新去定义了得与失之间的关系。

她出生于东京,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至于她参悟“断舍离”实则是在大学练习瑜伽期间,瑜伽喜静,以参悟为主,能有精神层面的升华,多半源于心静而脉动,有一部分类似于中国的禅道,“悟”性很重要。

实践出真知,当一个人自己力行于某件事的时候,会在其中总结出不少的经验,经验的不断积累,既是财富,也是意识。

山下英子老师在日常亲身的实践中,将断舍离进行运用,改变整理的意识,脱离物欲和执念,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2000年,她正式开始了她的断舍离讲座,很多人知道断舍离,但却不知断舍离是一个杂物管理咨询师在实践中得出。


或许我们无需知道这么多,只需明白,断舍离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在运行的过程中,告诉我们“放下物欲和执念,才能过上自由舒适的生活。”

二,张德芬翻译者

张德芬作为《断舍离》一书的翻译者,深受断舍离的影响和启发,在推荐书序的开头便写下了这一概念“想幸福,先要放下对幸福的执念。”


看到这句话时,就深深的刻在了脑海,时不时会在脑海将这句话翻出来,深思其中的深意。

断,停止负面的思考模式;舍,顺从自己的心,割舍既有;离,打消“多就是好”的念头。

三者合二为一,才是真正的断舍离。

幸福,很多人都认为是一种“积累”,到了一定程度自然会觉得幸福,但我却不觉得如此,幸福很多时候并不一定是做了很多的加法而得到,相反更多时候是要做减法的。

美国学者梭罗曾经学过这样一段话:“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的,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很多人都在不断地为生活加质加量,殊不知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不是稻草,而是不断增加的这些负担,真正聪明的人早就在偷偷的做减法,让自己生活轻松愉悦。

张德芬怕也是看懂了山下英子的这一点,才断然的写下了自己对获得幸福的看法,因为绝大部分成功的人也在有意识的为自己做着减法。

三,减法人生,幸福易得

很多人误以为断舍离就是做做家务,把不要的东西扔了,但其实不是,断舍离是从身边最基本的事情做起,比如说整理家务,很多人觉得就是把东西摆放整齐,灰尘清理干净。

但真正意义上的断舍离它推崇的是一个过程,而且它是一个行动过程。

简单来说断舍离它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艺术。”换言之,它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也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更开心的方法。”

相对来说,断和舍比较容易,断是让自己,“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是,“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儿”。而离则是,"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离,会比前者难是因为她跟我们内心的欲望和贪念离得更近,比如有一件衣服,是自己前男友跟自己买的,当下自己不丢不是因为这件衣服有多新,也不是因为这件衣服价值有多高,而是这是你对某一个人的某种想念,这种想念被寄托在这件不起眼的衣服之上。

有很多东西我们之所以不扔,不是因为我们用的到,而是因为这件东西背后被寄托的情感,这种自己可能都不承认的情感,细微的影响着你的内心。

东西掠夺去的不仅仅是家中的空间,还有你内心的世界,你在断舍离的行动过程执行中,不仅仅是离开了原本不需要的物品,更多的是清理了内心的空间。

给家里做加法,会得到一个开阔明敞的新家;给人生做减法,会得到一颗清澈的心灵。

人很多时候都容易觉得累,其实是因为想要的太多,心里负担太重,有时候适当的减法一两件,不仅不会让你觉得少了什么,而是让你更加轻松。


人生短暂,何不放过自己,与自己和平友好的做个好朋友呢!

不要执着的觉得不断地增加才能获得幸福,放下执念或许幸福来得更容易。

不妨自己在家试试“断舍离”,把自己的心灵也一起做做减法,只有你自己尝试过了,才知道到底好不好用。

你可能感兴趣的:(山下英子《断舍离》教会人们一个真理:想幸福先放下对幸福的执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