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菲:一个大学教授的成长之路

徐菲是我的大学同学,多年前我们以同样的高考分数考进了武汉的一所高校,在同一个宿舍住了四年。

毕业后,我南下广州,进入企业工作直到现在。她考上了西南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去了一所高校当老师,如今15年过去,在不到40岁的年纪,她已经成了该校一名主管教学的副院长,去年还被评上了教授职称。

她在事业上取得的成就,让我发自内心地赞叹不已,钦佩至极。

1.考研:有人放弃,有人坚持

在我心里,她现在就是妥妥的“学霸”。但我知道,上大学的时候,她的成绩并不冒尖,属于中等水平。当时很多同学包括我平时考试分数比她高,也参加了研究生考试,但是最后她被录取了,我落榜了。

在备考的前半段,我们经常一起去自习室占座看书,信心满满。但慢慢地,我开始不太想去教室看书,而徐菲会坚持起床后去教室看书。

考研专业方向选择也很重要,兴趣是一方面,专业基础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当年,我们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徐菲报考了西南一所大学人文地理学下设的旅游地理方向,专业虽然不同,但专业方向与所学专业相关。而我则选择了暨南大学的新闻学专业。新闻学专业是当时的热门专业,我没有任何的专业基础。

有时候跟别人聊天,不少过来人跟我说:你这不行啊,跨省跨校还跨专业,选择的又是这么热门的专业,竞争太激烈了,很难考上的!

听得多了,我的信心开始动摇,开始患得患失,复习考试的动力和情绪也开始受到影响。同时,在备考过程中,新闻学原理,编辑学这样的理论课对我来说还不算难,最痛苦的是中外新闻史的内容,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创办了什么报纸,类似这样的考点一大堆,背得我晕头转向,信心大减。

我开始打起了退堂鼓,从起初的积极自习,拉着徐菲去自习,到后来被徐菲拉着去自习,再到后来拉我也不去自习,就这样一步步放弃了备考。

在这个过程中,徐菲一样会遇到专业上的困难,一样会有偷懒的念头,一样会在“学习还是玩耍”之间挣扎。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挣扎过后,她还是选择了去学习。就算偶尔偷一下懒出去玩了,她也很快就恢复到备考的轨道上来。

得知我想放弃考研,她鼓励我说,“你还记得你每天早上去湖边读英语的情景吗?你不顾路人的眼光,流利大声地把英语朗读出来,我很佩服你的勇敢!你英语比我好那么多,还那么努力。而且你是我们这群人中最积极的一个,你每天早上叫我起床去自习,虽然我还没有睡醒,但我每次看到你这么努力就不敢偷懒了。”

但是很惭愧,我的激情来得快去得也快,她的鼓励也没能把我拉回来到扎扎实实的复习轨道上来。最后我硬着头皮参加了考试。

徐菲以最后一名的成绩被报考的学校录取了!原本以为放弃备考的我分数一定惨不忍睹,但结果比我预想的好多了,我的英语,政治,以及一门专业课得分并不低,考得不好的正是让我头痛的中外新闻史。原来我前期的付出并不是白费,只要真正用心学习,结果并不会太差呀。

这一点感悟让我懊恼自责不已。有时我会想:如果我全力以赴备考,是不是有机会考上理想的学校?如果我学了自己喜欢的专业,是不是我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但是人生没有这么多“如果”,只有每一个选择带来的“结果”。

由此可见,徐菲的内心比我要坚定许多,她有明确的目标,遇到问题和困难不会退缩,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她是真正扎进去了,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还经常跟我们分享专业领域的趣事。

同时她在选择专业方向上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虽然一开始她报考目标院校的目的是离家近一点,能和男朋友一起去同一个城市读书,但她选择的是与本科专业相关的方向,而她选的导师刚好是做旅游研究的,我们大学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很好地成为了她读研的专业基础。

2.跟着导师做项目:“你是让我最放心的人”

入学之初,徐菲发现,跟同学相比,自己地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学起来很吃力。学习的进度比较快,她心里很紧张。她深知自己没有其它人有天分,只能更加努力:每天花大量时间研读专业课,又去图书馆查找大量相关文献拓展自己的知识面,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请教同学和导师。

到了第一学期末的时候,她终于跟上了导师的进度。能考上研究生的人,学习能力肯定都不弱,但她超乎寻常的勤奋,踏实,好学还是给导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做研究方面她慢慢崭露头角,在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更是发表了4篇高水平论文!

研二的时候,导师手上有一个重要的项目,在同一届学生中选负责人的时候,导师再三考虑,最后指定让她来负责。她带着几个同学做调研,找资料,写论文,跟导师探讨,修改,反反复复很多次,最后顺利完成项目。

导师对她说,“在我的学生里,你不是最有天分的那一个,也不是最聪明的那一个,但是是让我最放心的人。”能得到导师如此高的评价,真心不容易,毕竟她的同学,大多曾是各大高校的学霸。而她,果然没让导师失望。成功背后,是她付出的无数时间,精力和汗水。

3.教学:永远在改进

毕业后,她进入高校做老师。每一次备课,她都极其认真负责,力求带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与思考。后来,有同事好心劝她:“你不是有上次的讲义吗,何必每次都弄得这么辛苦?”她笑笑:“我觉得还可以补充一些新内容进去。”

人与人境界的差异大概就在于此:是否永远追求做更好的自己。

在大学校园里,她见识过庸庸碌碌的老师,课堂上永远对着那套过时的讲义照本宣科,整堂课下来毫无亮点,让学生昏昏欲睡;她更见识过知识渊博的教授,每次讲课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至今仍让她记忆犹新。

她有时候也会感叹自己太“浅薄”了,因为知识是“越知越不知,越不知越知”,即越知道越觉得自己知道得少,知道得越少就越想知道,而她,自然想知道得更多,让她的学生也知道得更多。

因此,她认真地对待每一次讲课,当她不断地挖掘新的知识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的收获更大,那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她的课,也因此颇受学生的欢迎,她做事的方式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偶尔会有毕业很久的学生见到她,说她曾经说过的某句话让自己感触颇多,对同学有很深的影响,她便觉得欣喜欣慰。

4.访学:不是变相的休假

几年前,她得到一次去国内一所名校访学进修的机会。

离开家乡,来到这所全国闻名的高校学习交流,她很珍惜这次机会。她认真听课,跟老师沟通交流,也结识了不少来自其它高校的同行。周末的时候,她也会抽出时间出游,近距离地感受这个城市的文化。

不久,徐菲发现,有些同行把访学当成了变相休假,大部分时候都在忙着出游、社交等活动,要上课或者交作业的时候就勉强应付一下,毕竟访学没有学位修读的压力,导师一般也不会苛责不认真的同学。

访学期间,徐菲全程修读了导师所授的本科生、研究生课程,访学学院相关老师的课程,参加了导师组的各种研讨会、学习交流会等活动,体会不同老师、不同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法上的区别,认真揣摩自己应该如何改进教学。同时抓紧时间申报科研项目,写论文,为自己后面评教授职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访学期满,徐菲是带着满满的收获离开的。在这段时间里,她见识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同学和学生,他们带给她不一样的文化视角,不一样的思维模式,她感觉自己的眼界变得更开阔了,对专业领域的认知也更加深入和透彻了。

去年,她评上教授,是同工龄教师中最快评到教授的。但她常常觉得自己是一只小蜗牛,蜗牛爬得很慢,如果蜗牛坚持不断地努力,也总有到达终点的一天吧!她通常会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然后朝着目标一步一步迈进,她始终相信:实现目标固然欣喜,努力了没有实现目标也有充实的奋斗过程。她现在取得的成就,对她来说,不过是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

The end

每每跟她聊天,谈到她的个人成就,她总说,“可能我这人运气比较好吧,考研究生的时候,我选的是相对冷门的专业,而且是有政策倾向的C区,况且我是少数民族也比较占优势;遇到的导师呢,刚好看我比较顺眼,没有嫌我不聪明;等到自己当老师了,又遇到好领导,教给我很多东西。”

一个人能够把事情做成,自然是缺少不了运气的,但每一次都能做成,又怎么可能只是运气好?在徐菲身上,我看到三个非常明显的特质:1.坚定的信念和超强的行动力;2.不断学习和挑战自己的内动力;3.遇到困难不退缩的坚韧性。

如果让我总结她的成功之处,我更倾向于认为:这里面有70%的个人努力,20%的运气,外加10%的天分。运气很重要,天分也很重要,但再好的运气,再多的天分,没有持续的个人努力,人生不可能持续取得这么多的个人成就。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虽然是句老生常谈的话,却能一次次激发我们的潜能: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努力,而是因为努力了,才有希望。

愿你我皆能为心中热爱付出所有,亦能得偿所愿。与君共勉!

ps,看完徐菲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欢迎一起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徐菲:一个大学教授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