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11月4日

刚看到一个小视频,一个家在相对闭塞小山村,家境也不太好的读研小姑娘讲的自己的故事:

她刚读研的时候妹妹正好上大学,村里人全讲她不懂事,亲戚们也都劝父母别让她读研了,说再读下去要笑话死人了,一小姑娘赶紧结婚生孩子是正事。

而且村里没人相信她读研的补助足够她跟妹妹的生活费,她说那段时间过得特别煎熬,一是害怕爸妈遭受的非议,再就是不理解村里的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偏见加在她们身上,视频末尾的原话:“是因为他们没见识,没见过更多元的世界,就没有办法做更客观的评价。既然没有办法解决别人对我的偏见,那我能做的只能是自己不断长见识,让我对别人尽量少有偏见。”

考心理咨询师时教材《人格》这一节有句释意:

“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是心理过程,每个人都通过这些心理活动认识着外界事物,反映着这些事物和自己的关系,体验着各种感情,支配着自己的活动。”

更简练的释义还有,“我们都活在自己大脑构建的世界里。”

以及苏本华的一句经典,“每个人都将自己所感知的范围当做是世界的范围。”

当然,以我们的“见识”觉得小姑娘能走出来,能有支持她的父母,对她的人生而言是种幸运,同时也能看到村里人的狭隘。

可是,在我们所感知的范围外,是更大更多元的世界,我们是否有这个意识去感知呢?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边界和狭隘,以及如何去打破,去扩充?

就像村里人持着那些观点在他们村里生存生活都是实在的经验,不必怀着恶意去揣测说那些话的出发点,因为以他们的“见识”就是为了小姑娘这一家子人好。

那我们当下持着的观点和经验,在更高一个维度来看,是否同样是狭隘的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日记||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