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襄公十八年(前587年),郑襄公去世,太子继位,是为郑悼公。
悼公刚刚继位,就有人去楚国说郑国坏话,得知这个情况后,郑悼公连忙派弟弟睔前往楚国申明情况。可却没想到,楚国不仅没有买账,反而囚禁了睔。于是郑悼公亲自前往晋国讲和,故晋郑两国又重归于好。
而睔因为与楚国的子反有私交,所以在晋郑结盟后,他并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在子反的帮助下逃回了郑国。
悼公二年(前585年),悼公去世,郑国人立他的弟弟睔继位,就是郑成公。
成公三年(前582年),楚共王以“当初释放成公,对他有恩”为由,派人到郑国订立盟约。郑成公则在子反的鼓动下,暗中与楚国结盟。秋季,成公去朝拜晋国。当时,晋楚两国是大国,互相争霸,而郑国是小国,而且还夹在晋楚两国之间,所以,无论同其中的哪一国结盟,另外一国肯定会率兵讨伐。故郑成公的打算是:明面上与晋国结盟,私下讨好楚国。如此一来,郑国就讨好了晋楚两国。
所以,在明面上,郑国还是晋国的盟友,故在这一年的秋季,郑成公按照结盟时的约定,前往晋国,朝拜晋景公。郑成公本以为自己与楚国的结盟是秘密进行,无人知晓的。然而,就在他刚刚进入晋国境内时,晋国就以“郑国私下与楚国讲和,违背盟约”为由,将他扣留在了晋国。
消息传到郑国,郑国人害怕晋国以此为要挟攻打郑国,就立了郑成公的兄长繻做国君。第二年的四月,晋国眼见从郑国这里讨不到便宜,便放成公回国。郑人听说成公回来,又杀了繻,迎接成公。
成公十年(前574年),郑成公彻底与晋国撕破脸皮,背叛晋国,与楚国结盟。晋厉公非常生气,出兵攻打郑国。楚共王则亲自带兵,援救郑国。晋楚两国在鄢陵交战,楚军战败,慌乱中,晋军射伤楚共王的眼睛,战罢之后,双方停战撤兵。
三年后,晋悼公再次攻打郑国,郑国据城防守,晋军一无所获,也就撤军了。
成公十四年(前571年),成公去世,其子恽继位,就是郑釐公。回顾郑成公这一生,一直都在晋楚两国之间挣扎,一生都在晋楚两国之间寻求平衡点,保证郑国能够在两大强国之间夹缝生存。
郑釐公继位不久后,便去郕地与诸侯会盟。此次会盟,郑釐公让国相子驷陪同,在路途中,郑釐公对子驷非常傲慢,经常侮辱子驷。子驷非常生气,指使厨师下毒害死了釐公,并向各路诸侯报丧说:“郑釐公因为患有急病去世”。回国之后,子驷立郑釐公的儿子嘉为国君,是为郑简公。
而这位郑简公在继位时,只有五岁,故郑国的国政在简公继位时又发生了混乱。
郑釐公死后,郑国的贵族们因为子驷谋杀国君,便开始阴谋策划,准备谋杀子驷。没想到在动手之前,计划泄露。于是在这年的四月十二日,子驷假造罪名,杀了子狐、子、熙、子侯、子丁等一大批贵族。
为了进一步讨好民众,十天后,子驷让子国、子耳入侵蔡国,俘虏了蔡国司马公子燮。郑国人都非常高兴,唯独子产不随声附和,他对父亲子国说:“小国没有文治,却取得了武功,没有比这更大的祸患了。蔡国是楚国的附庸国,咱们入侵蔡国,难道楚国不会前来攻打吗?楚国前来讨伐,那我们难道敢不不顺从他们吗?可是如果顺从了楚国,晋国的军队必定会来到郑国。如此一来,晋楚两国就会同时进攻郑国,从今以后,郑国至少四五年内都不得安宁啊!”
子国非常生气,大声怒吼:“你知道什么!国家既然有了出兵的命令,那一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你这个小孩子知道什么?小孩子议论政事,是要被杀的!”
子国是子产的父亲,姑有此一说!
但后续的发展确实如子产所料,这年冬季,楚国以郑国入侵蔡国为由,讨伐郑国。
面对如此情形,子驷、子国、子耳要顺从楚国,子孔、子矫、子展主张等待晋国救援。双方争执不下。子驷见事情紧急,就自做主张说:“俗话说:等黄河澄清了,人的寿命也没了。跟很多人商量大事,人太多,主意太多,事情就越难成功。现在百姓危急,咱们姑且顺从楚国,以缓和百姓的苦难。等晋国军队来到时,咱们再顺从晋国也不迟。”
子展反对说:“小国用来侍奉大国的,是信用。小国没有信用,战争和祸乱就会每天都有,那么小国很快也就灭亡了。咱们与晋国五次会盟,如今却打算背弃盟约,难道不会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祸患吗?”
子驷不管子展的发言,依旧我行我素:“《诗》上说:出主意的人很多,因此不能有所成就。发言的人那么多,谁会承担过错?一个人一边走路还一边和路人商量,所以才会一无所得。我决定顺从楚国,出了问题我来承担责任。”
于是郑国便和楚国讲和。
虽然与楚国讲和,但晋国方面还不得不得考虑到。子驷派伯骈出使晋国说:“我们奉君王的命令讨伐蔡国,俘虏了司马燮,将他献给晋国。可是现在楚国却来讨伐,他们焚烧我们郊外的城堡,侵略我国的都城。我国男女老少都顾不得休息互相救援。国家将要倾覆,却没有地方可以控诉帮助。百姓死去和逃亡,人们忧愁悲痛,不知道哪里可以保护。百姓知道毫无办法,所以只好接受楚国的盟约。而我和郑国的大臣们没有办法,不能禁止,也不敢不报告。所以我才来到晋国,向您报告情况!”
伯骈的控诉将与楚国结盟的责任全部推倒了百姓身上,并拐弯的说出了郑国执政者的为难:楚国进攻郑国,郑国势小,无法抵抗,执政者在百姓的要挟下投靠了楚国,这是郑国百姓的意思,与郑国的执政者没有半点关系啊!
凭借着这样的理由,晋国也没有话说,所以对于郑国的这次背叛,晋国并没有立即出兵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