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一如既往地在忙碌中还关注高考,尤其是语文科目的作文题。昨日题目一出,就有很多人说难。我看题的第一眼是觉得亲切,因为有“红楼梦”——我刚刚重读了《红楼梦》呢,对大观园试才题额一章节简直不要太喜欢。
再仔细看了看,才发现,由此引发出来的题目,却委实不那么容易写。又把所有作文题都细看了一遍,越看越有话想说,于是,下班之时即刻“提笔”,无奈的是,晚上要陪孩子们,只得搁到今日。
其实,高考作文题,看似一篇小作文(不过800字),揭示的却是语文学习的动向,甚至是青少年成长的方向。那么,今年的题,向我们透露了什么信息呢?
一、坚定文化自信,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倡导、传播与传承。
从古典名著《红楼梦》(及其涉及到的古诗文)到围棋,到“学不可以已”之中华传统美德“学习”,到射箭(2021年汉代杨雄的射箭之喻),以及书法(2021年的“人”字漫画)等等,都是妥妥的中华传统文化。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的叮嘱,到十九届六中全会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地位也越来越高。
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数千万中华儿女,应站在这个基石上,讲好中国故事,让浑身上下每一个细胞都散发出高昂的热情与坚定的自信。
现在,很多中小学校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比如有些学校开设书法课、中医课等,有些学校经常性地组织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等,前不久我去参观华师附小,发现他们还特意开设了一个传统文化体验馆,面向学生展示几十种传统文化类别。学生们进馆可以参观学习,可以沉浸式体验。
传统文化在弘扬和继承过程中,要弃其糟粕,吸其精华,也就是当选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
从这点来看,高考作文命题瞄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博大精深的“素材库”,是很正常,也是很必须的。
也就是说,这次选材于这本经典名著,下次可能是另外一本,或者也可能是传统书画、诗词、戏曲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那么,对平时的语文学习来说,就要重视这一块的博览群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启蒙,重视从根基上树立孩子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信。
二、关注时事和发展,做有朝气、有思想的时代接班人。
那种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时代早已过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时代的发展、国家的发展与个人息息相关。从理想的实现层面来讲,要将个人理想融入社会理想,要将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对青少年而言,“强国有我,请党放心”并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心中以国家的发展为骄傲,行动上时刻准备着接续前行。
双奥会、神舟十四号(航空航天)、北斗导航系统……哪一样不是祖国腾飞的重要标志?创新驱动、建党100周年(去年考题)、建团100周年、核酸检测、新冠疫情……哪一样不是当下的重大时事?
对体育的重视,已不容再说。去年的高考题中,毛主席的《体育之研究》已作为考题材料。国家的“双减”政策,减的是文化课学习之负,增加的恰是体育运动时间。近视率的下降已成为各学校和家庭追逐的目标……谷爱凌现象,刘畊宏兴起,展现的都是人们对健康体魄的追求……
读书,早已不只是读课本。如果把课本比喻成一滴水,那课本外的汪洋大海都应成为青少年学生们吸取营养的地方。从人类到国家,从身边到社会各行各业、人间百态,以主人翁的姿态去看、去听、去感受、去思考,这应该成为每个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和素质。
高考作文,看上去是考写一篇作文的能力,实质上考的是平时的基本素养和深厚积淀。
因此,平日里的语文学习,不仅仅只是读课本、读名著,更要学会合上课桌上的书本,读社会这本生动的大书,国家大事、新闻时事、身边趣事,所谓国事家事天下事,应当事事关心。每天十分钟,看时事,听新闻。亦可就某个问题、某件事情、某种现象,与师友、家长展开交流与讨论。日积月累,素材会越来越多,信手可以拈来,看问题的角度也会越来越独特有力——这是慢慢走向成熟的表现。人一成熟(思想成熟),文章就会成熟,下笔会如有神助。
三、读哲学,用哲学,懂点方法论,做有立场、有观点、有思辨力的新青年。
今年的“红楼”考题,众人给匾额题名,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说到底不过是某种程度上的继承与创新。题目一出来,就有网友戏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吗?虽然是网友的戏论,但我认为,这么写,非常可以,只是要写好却不容易。
如果换成我,估计会写新时代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里强调,“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全社会文物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这个“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有文章可做。
同样的,今年的“本手、妙手、俗手”之题,与“红楼”考题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全国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和浙江卷的“创新驱动带动未来发展”又有那么一点似曾相识之感。
总的说来,作为参加高考的青少年,身体和思想均已趋于成熟。高考作文(大多以议论文的形式),考的就是这些业已成熟的青少年看问题的角度、立场、观点,以及自圆其说的思辨力。回顾一下去年的作文题,有强弱变化,有得失思考,有可为与有为的关系,有时间沉淀与事物价值的关系等等,哪一个不是在考立论和思辨?
而这种能力的练成,也绝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的是平日的养成和修炼。
对平日的语文学习而言,则需要在文学情怀之外,再拥有一些哲学情怀。自古文史哲不分家,语文学习从小打基础,打的不仅仅是文学基础,更是史学、哲学基础。博览群书的意义一方面是开拓视野,另一方面是提思维,树“三观”。文如其人,“三观”不正,文便不正。青少年成长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独立思考和看问题。不做“吃瓜群众”,不人云亦云跟着瞎起哄。要有点怀疑的精神、批判的精神,更要有成熟的分析和判断力。从这一点上讲,不仅要读文学书,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大可广泛涉猎。特别重要的是,要读点哲学书,掌握一点方法论,学会全面的、发展的、辩证的看问题,培养和锻炼“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而后用,用中验证,而后再学,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学会以哲学的方法去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也学会以科学的方法论来看待一个事物,久而久之,便会拥有独特的视角,成熟的思维。如此,成文不过是展示思想光辉的自然之事。
后记:
以上,不过三句话,总结起来,无非“一进二出三进”。什么意思呢?
一进,就是说语文学习,一开始要一头扎进书本里,扎进经典名著里,扎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汪洋大海里,这是我们这中国人的根和魂。
二出,就是说要合上书本,走出来,走到社会中来,看、听、闻、说、触,五感全开,切身感受,用心体察,不做书呆子,而是做一个生动的人,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三进,就是说得掌握一点方法论,以哲学情怀滋养心灵,树立正确的“三观”,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走进一个方法论的反复结合与验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