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遵循“课标”理念,准确运用教材
1.教案设计需要贯彻以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
(1)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2)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要突出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设计,其直接结果就是我们的教案能够“立意高远”。教学方案的立意,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然而更重要的是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教”。“课标”理念就是我们决定“这样教”的依据。在这样有力的依据指导下,设计就能表现出理性色彩,将教案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就能表现出面貌一新的教学特色。
2.教案设计力求准确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案设计最为基本的依据。准确地运用教材,要求准确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使我们能最大程度地靠近教材的教学要求并落实这些训练要求。经常地思考这方面的问题,能够让我们注意通读教材的编写说明与教材单元说明,从而养成理性思考的习惯。
一般来讲,要做到准确地运用教材,在教学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内容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
(1)关注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训练要求。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就能表现出“目标准确”的特点,教者准确理解并力求有效地贯彻了教材的编写意图。
(2)关注单篇课文的训练要求,研究课后练习设计。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重点突出”的力度。课文后面的练习设计,不是我们所理解的一般意义上的“作业”,它们往往承载着、表现着课文的训练方式与训练重点,折射出教材编者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如果我们有机地利用课后练习中透露出来的教学信息来进行教学方案的立意,这样的教学方案肯定是简洁、明了而又重点突出的。
(3)深刻研究和准确理解教材。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的教学方案便会表现出“训练到位”的分量。阅读是教师个性化的行为,没有教师个性化的阅读,没有教师对教材的力透纸背的深刻理解,没有教师在这种深刻理解下的导引、点拨、应接与交流,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行为只能是低层次或者浅层次的。所以,即便是短小浅显的课文,教师也应着力钻研、悉心玩味、丰厚积累、准确教学。教师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深浅往往决定了教学时对文本阐释与赏析的深度及美感度的高低。
(二)巧妙利用导语,充分创设情境
语文课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课程,它的文学性决定了语文课应有艺术特点。那么,如何使一节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语文课在达到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又能传递出艺术的魅力,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呢?好的导语是吸引学生的一大法宝,是上好一堂课的敲门砖,这就像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
导语设计的方法分为两大类型:情境渲染和知识启迪。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老师也说过:“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
(三)精心设计提问,调动学生思考
课堂提问很重要,不仅关系到教学效果,也是检验教师教学素养的试金石。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精练明确并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节完整的课就是由这几个主要问题串联而成。一节课最好设置3~4个有效问题最为合理,这样一来,教学重点会更加突出,学生也很容易抓住教师教学的脉络,分清主次,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又不能超越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难的问题会削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达不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但过于简单的问题(尤其是所有学生能够齐声回答的问题)或者教师自问自答的问题不能激发学生思考,也没有教学意义。教师设置问题时注意最好一次提问设置一个问题,不要一次提出多个问题,而且表意要明确,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学生经过思考的问题才有意义。例如,要求学生说出对文本的第一感觉,这类问题既开放,需要学生思考,又能紧扣教学重点,无疑是个好问题。再者,当教师提的问题学生不能直接回答,教师可以逐步引导,这就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非指示性”教学理念提倡“不指示问题的答案”,“课标”也一再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那么教师的提问也就要更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具有开放性的特征,不要追求统一标准化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语文教学不单纯教授文本知识,而是要向学生传递文化气息,培养文学素养,所以学生自身的感悟重于教师的传授。
(四)重视朗读教学,增强学生感知
朗读是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层次的朗读比重复的解析更有效,更能深入学生内心传达一种文学气息。有层次的朗读是指初读文本与研读文本之后的朗读,至少要在情感把握上有一个“跃”。要想做到有层次的朗读,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朗读做充分地指导与点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没有问题与没有要求的朗读,重复再多遍也只是机械的无效朗读,学生也无法与教师、作者产生共鸣。语文课作为一门语言课程,决定着它的最佳学习方式就是不断地朗读,对文本的感知就是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体会出来的。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说出他们对文本的个性解读,而非教师单方面的灌输,教师要相信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体验能够感悟出文本所散发出的魅力。所以,给学生预留充分体验文本的空间至关重要。
(五)教案适当留白,创设提升空间
教案设计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所以优秀的教案不能一成不变。也就是说课前教案只是教师备课的成果,是课前的准备,而依据课上的变化教师还要在课后修改教案,作为二次备课,形成更为合理、科学的教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教案中预留出一定的空白,以便课下修改和总结。在教师活动后注明学生的活动。教师活动包括教师的语言(提问)、动作以及心理描写;学生活动同样包括学生的语言(回答)、动作和神态描写。教案当中,如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等可以提前写到教案上,但教学内容这部分要预留一定的空白,将学生的反馈及时记录下来。教师如若在课上发现预先准备的教案有不妥之处,又或者在课上有意想不到的有价值的内容生成,教师要在教案上做一些简明的标记,以备课下总结,也可以作为课后反思的材料。这就意味着教案不可能干净、整洁,而不断总结、分析也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最佳途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习惯,对教案进行创新,设计出具有个性化风格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