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的这段时间,自己不知不觉地放弃了一些执念,开始有些享受自己的一些特质。
(一)社交
曾经很羡慕那些很外向的人,因为他们有很广的人际关系,可以自如、轻松地适应各种社交场景。
人格心理学的生物学观点认为,内外向与大脑皮层的激活水平有关,外向的人激活水平低,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刺激来获得最佳激活水平;而内向的人恰恰相反。
这种与生俱来的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世界如此丰富,总有适合的场景。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曾经因为觉得内向而自责、自卑的我,找到了原因、原谅了自己,也开始试着按照自己的气质寻找与人交往的方式。
曾经,我试着逼自己在各种场合跟人交谈,每次都会觉得特别累,因为我要绞尽脑汁去想各种可以与别人获得共鸣的话题。
我其实并不是一个任何时候都内向的人,跟有些人我就会很投缘,在一起会有说不尽的话题。有的时候,我会更喜欢一个人待着,细细地梳理自己的思绪。
现在,“无效社交”逐渐被各种诟病,疲于各种无效社交,不如花时间来提高自己。社交的核心是身份的对等和利益的交换,听起来挺势力的,但细想还真是这样,能够互惠互利的关系才更稳定。
于是,我开始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一个人的独处时光。
(二)自信
离开工作快四年了,我越来越有一种恐惧感,怕失去自我价值。但同时,我也越来越没有自信去重新开始。
老公总是说,即使重新走上职场,我也是有优势的,名校学历、正牌电商工作经历,就足以重新在这个行业里重新开始。而我,总是执着于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空档期,而没有勇气迈出一步。
其实静心想想,我其实一直是个努力的人。以前工作的时候,自己从来不会因为加班加点而有一丝抱怨,需要什么技能,毫不犹豫——学!学SQL、学项目管理……
我也挺自律,跑步坚持了8年,每天早起……
我热爱一切可以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东西,比如美食、健康。我学了营养、又学了心理。
我没时间玩游戏、没时间刷剧,我不会睡懒觉,我总是在努力着。
我怎么会没有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能力呢?
(三)表达自己
我是有一点讨好型人格的。我会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会很小心翼翼地去体会别人的处境和想法,作为自己行动的依据,我不会拒绝别人,也不会反驳别人。
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的人格受儿时经历的影响。的确,我童年的记忆里,有很多场景是被人排斥、不被接受的。我希望能被接受、被重视,因此我努力做的更好、努力为别人着想,甚至愿意让渡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去获得别人的尊重。不仅我自己如此,对我自己的家人,我也常常会用他们的利益去换取别人的关注和尊重。
而事实应该是这样的:
别人不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在意你的好或不好;
得到他们的爱与尊重并没有太多意义,倒不如自己尊重自己、爱自己;
主动表达自己的需求,没有人会主动关注你的需要;
爱自己的家人,他们才是会给你无条件爱的人。
当我意识到我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不当,也清楚了为什么会这样。我坦然地接受了为什么在之前的工作中,我并没有表现地很出色,因为我没有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报酬和职位、没有表达自己有建设性的想法和需求,我总是在默默地接受着所有派给我的工作,我以为任劳任怨会获得别人的赞许。
以上,是我获得的新观念。我知道,我不能一下子把它们用到指导我行为的实践中。毕竟,就有的观念在我脑中存在了这么多年,早已深深地植入了我的潜意识当中。但我相信,当自己站在更高的位置看清了自己,所谓旁观者清,再加上用一些科学的方法(认知行为疗法),一定可以战胜执念,用新的观念取代旧观念,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