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一定的年纪就会对所谓的国产青春类电影产生怀疑和抗拒,毕竟近几年来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喜欢打着青春的旗号浅尝辄止,在收割了一众票房之后,大多数留给观众的印象微乎其微。
就拿《过春天》这部电影来说,起初我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在大家都在忙着悲伤的时候,它悄无声息地上映了,排片量少得可怜,也没有过多的宣发造势。
但在好友的推荐下,它竟给我带来了诸多惊喜,仿佛一下子找到了心仪的平衡感,它没有《香港制造》那么丧,也没有《狗十三》那么激烈的冲突。
影片的语言温和圆融,颇有许鞍华的味道,却在温柔恻隐中带着暗涛汹涌。
如果这只是一部简单的校园青春片,那总归太乏善可陈,它在对主角所代表的群体,进行人文关怀的过程中,并没有刻意美化现实。
这个深港跨境学童加水客的故事,戳动了对特殊群体有着天生好奇的人,也戳动了那些感同身受的人,现实之余,很有看头。
原来还有这样一群单非孩童 : 细长的轨道连接着香港和深圳两个关系微妙的城,一处是家,一处求学,一处操着流利的普通话,一处却讲粤语。
刘子佩纤细的身躯正承受着巨大的文化割裂。她以为戴着耳机就能与世隔绝,但尴尬的身份,只会让她感到不安和焦虑。
这些人就像一粒粒随风四散的蒲公英,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里随意穿梭,却没有一丝归属感。
作为我的心头好,这里必须夸赞一波电影配乐,简直太酷了!
影片用定格和迷幻电子乐来昭示片中主角命运的起承转合,女主的三个定格镜头配上强劲的贝斯伴奏,不仅预示故事转折也代表着女主内心的变化。
片子里的几处暗影我也喜欢得紧,观众似乎站在一个偷窥者的角度,探察着女主的人生,影片浓浓的港风值得玩味。
大排档里打工的香港之王;市侩老道的大姐头;天真又爱烂赌的妈妈;一次次忐忑“走水”的场景...这些角色及桥段令人好感骤升。
当然男女主角在各自身上互绑手机的戏份也触到了大家的G点,让人私心喜欢。
逼仄昏暗的房间里红光流动,两人在胶带的撕扯缠绕声中喘息着,内心的千回百转都化作情愫弥漫在空气中。
当暧昧开始升温,情欲即将绽放,阿豪的那一声嗝突兀得恰到好处,这场没有性爱的性爱戏,是全片内敛又张力十足的集中体现。
又或者说,这完全就是情欲场景的转喻,校服内、裙底下的汗水仿佛是对禁忌的挑衅,他们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一步步地让这部电影愈发诱人。
其实生理课上避孕套吹成的气球被扎破,是一种性暗示也是一个安全警告,还有多次此提到的鲨鱼、一直期望的下雪和“过春天”的一语双关。
许多隐喻都宛如极度浓缩的符号,被巧妙串联,一场场戏把虚无与现实诠释得很到位。
影片里的人物永远不知道,下一秒即将踏入的是什么,女孩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生活,不再被设置关卡,开始拥有归属感。
割裂的社会里,每个痛苦、麻木且缺乏身份认同的人,可能都希望如此。
意识到阶级鸿沟,了解到自身的渺小无能,却还是想要见识更广阔的世界,最后和闺蜜闹翻,去找爸爸的那一段很有意思,
爸爸在窗内倒影清晰,貌似和窗外的她挨得很近,但挨得再近也只是倒影,窗内外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父女隔窗相望,情绪和心理变化在影像中无声流淌,这画面 太孤独。
当然导演想表达的太多,爱上闺蜜男友,被发现后撕逼的剧情,抓包后出现的警察以及影片最后那行突兀的字幕,都说明它是一部有缺憾的电影。
但这些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优秀的作品,导演有格局也有审美,她的用心和敢于尝试值得鼓励。
最后成年世界的残酷现实,简单粗暴地终止了这场青春,过春天,就这样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