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下)第十六节

此节看似内容非常多,而且情节有所转折,其实此节内容就分为鲁平公见孟子的过程和孟子对鲁平公最终没有与他相见做出的表示两大内容。

第一分段:鲁平公因为臧仓对孟子的说法,把原本要去见孟子的事项给停止了;虽然在此之后孟子的学生乐正子极力向鲁平公推荐孟子并做出了合理的解释,但是还是因为前者是其近臣,而后者只是官员的原因依旧没有去与孟子相见。

(说明:臧仓代指进谗害贤的小人)

第二分段:孟子把鲁平公无法与其相见归咎为天意,说明臧仓的存在并不能够阻止他们相见。

说明:鲁平公如果坚定自己的信仰要去见孟子,也的确不会被臧仓所左右,依旧能见到孟子;鲁平公如果听进了乐正子的劝说,乐正子也定然会向鲁平公引荐自己的老师孟子,鲁平公也能见到孟子。

引申1:在社会之中,不管是学习、工作、生活亦或是交友,要选择自己认为真正正确的事情去做,而且做这些事情的前提是已经下了一定程度的决心,否则也定然会被他人所劝阻、所左右,一旦听信错误的观点,导致了不好的后果,其所造成的影响只是对于自己而言的,和周遭环境并没有什么关系,周遭环境不会因为你的受伤而感到悲伤。

引申2:人有其特定的社会属性,而这个社会属性是建立在人们“互帮互助”的基础上的。一个人能够听进怎样的人的建议,在某种意义上,也奠定了他日后发展的基础,有的立竿见影,有的日久见人心。就像文中鲁平公听进了进谗害贤的人的建议,错失了与亚圣孟子的会见,可谓遗憾终生。而,如今,不管是谗言也好,忠言也罢,其所导致的结果都是非常显而易见的,有的蒸蒸日上,有的节节败退,都只因当初所信的建议是否正确。

另:当然,别人给的建议有的时候必然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看待,有的可以执行,而有的并不能执行,甚至有的违背自己的初衷。所以,对于事情的决策来说,还是有一层自己的保护层存在的。

引申3:(以交友为例)A和B是好朋友,A听别人说C这个人品行很好,想去见个面、交个友。当B听说A要去与C见面的时候,站出来向A诋毁C的人格,A就朋友的面子来说,停止了这次会面。但是,A没有停止对C的关注,在不久之后,C成为了XX的公众人物,且被民众追捧信赖,A此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与B断交。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析系列」《孟子》(梁惠王下)第十六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