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国汉字。

之前在上海一次書展上偶然遇到了台灣作家“包子逸”的書,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遇見按照古籍編排方式裝訂的新時代書籍,作者紀錄的是台灣現代的生活面貌,因為台灣用的繁體字,所以讀起來特別慢和不習慣,但並不反感,反而越讀越喜歡讀,當時賣的還挺貴的,一咬牙還是買了。

可能是因為打開了新世界吧!

說幾點自己的看法。

陶渊明集片段

第一,在那一刻我想到的不是這本書是否寫的好壞(後來讀完,人家作者確實寫的不錯)因為我想到了中國的漢字變遷。從剛開始象形文字到現在簡化文字,中國的文字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雖然簡化字大大的減少了文盲率,也提高了文化的普及率,但是我們在漢字身上很難再發現它本身的那個含義,比如“時”,簡化字是“时”,上面的土不見了。我們現在不知道先人最初創造這個字時的含義了。為什麼要那樣寫,最初為啥不是簡化的那個樣子。所以再一次閱讀繁體書的時候,我覺得時間變得好慢,覺得自己開始享受每一個漢字帶給你閱讀的魅力了,真正開始品味每一個漢字的意味。

這可能也是傳統文化在我們身上變淡的一個原因,因為啥都簡化了。

第二,我們讀書到底讀的是什麼。

當妳開始細細研究每一段話每一個詞語每一個字的時候,你才能算真正意義上開始讀書。因為你讀到的才是作者的思想,這才是這本書要告訴你什麼的地方,你才算和作者進行了一次對話。要不然為什麼路遙《平凡的世界》中開篇第一段總被拿來說道?就是這原因,這段話是作者三番五次敲打的,你讀的時候就好像和作者在對話,娓娓道來的畫面就能浮現在眼前。

  “1975年二、三月间,一个平平常常的日子,细蒙蒙的雨丝夹着一星半点的雪花,正纷纷淋淋地向大地飘洒着。时令已快到惊蛰,雪当然再不会存留,往往还没等落地,就已经消失得无踪无影了。黄土高原严寒而漫长的冬天看来就要过去,但那真正温暖的春天还远远地没有到来。”

这是简体的。

  “1975年二、三月間,一個平平常常的日子,細蒙蒙的雨絲夾著一星半點的雪花,正紛紛淋淋地向大地飄灑著。時令已快到驚蟄,雪當然再不會存留,往往還沒等落地,就已經消失得無蹤無影了,黃土高原嚴寒而漫長的冬天看來就要過去,但那真正溫暖的春天還遠遠沒有到來。”

这是繁文的。

你會發現你竟然也慢下來了,一字一句慢慢品讀這些文字堆砌起來的東西,叫做小說、散文、詩歌類的東西。

在繁文中,似乎還更有畫面感,簡體中文除了加快了閱讀速度,似乎沒什麼“卵用”。但這種速度,似乎也加快了我們生活的速度。

所以偶爾看看繁體書也是不錯的體驗,你可能會明白古人為什麼會學習到三五更。

簡體有簡體的價值和意義,繁文有繁文的價值和意義,所以我們各取所需吧。

你喜歡的不一定是我喜歡的,我不喜歡的可能是你喜歡的。

聊此一文,稍饗晨安。

你可能感兴趣的:(说说中国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