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字长文,深度剖析小米公司盈利模式背后的秘密

今天我要和你深入的聊一聊小米这家公司

小米2018年7月在香港上市。截止至18年12月底,市值2400多亿人民币。

可以说小米自2010年成立以来,就一直是市场的焦点。热点话题很多,像饥饿营销、风口论、互联网思维、参与感、和董明珠的十亿赌约等等,

网上分析小米的文章、以及小米自己的解读也算是数不胜数:

有从股权结构来分析的,有从营销来讲的,有从战略定位来说的,有从团队管理来聊的。

包括我们今天从盈利的角度来分析小米。

有这么多的人分析,是好事也是坏事。好事是说明小米真的有代表性、有学习和借鉴的价值,

查资料的时候也很好查,坏事是会给我提出更高的难度,怎么讲才能从这么多的文章中讲出点不一样以及真的能给你点干货,给你点启发呢。

想了好久,最后决定采用问题导向和时间线的方式,把小米从创业初期,一直到上市,这8年间,分阶段梳理小米的重要产品和重要事情,然后特别关注小米在不同阶段的盈利模式,以及是哪些要素支撑了它盈利模式的实现。

作为创业者或高管,我们在学习的时候,往往更需要回到事情已经发生之前。如果你是雷军,你是负责人,你面对同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处理?

我们先从小米公司的基本情况说起:

小米公司由雷军联合其他6位创始人,于2010年4月在北京创立。18年7月香港上市,截止到12月底,市值2400亿人民币,员工人数2万名左右。

小米是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也就是雷军经常说的铁人三项:硬件+新零售+互联网。

小米始终坚持做“感动人心,价格厚道”的好产品,小米公司的使命和愿景是让每个人都能享受科技的乐趣和美好生活。

小米公司应用互联网开发模式开发产品,用极客精神做产品,

自创立以来,有着辉煌的战绩:

我们简单的说一些

2011年10月,小米才开始真正的销售智能手机,手机刚上市2个月就做到了5.5亿元的销售额。

2012年6月,获得了2.16亿美元的投资,公司估值为40亿美元;

2013年的销售额做到了316亿元,公司估值100亿美元

2014年的销售额做到了743亿元,公司估值450亿美元

2018年,公司估值543亿美元,在香港上市

对小米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后,我们再看两张图。一张是小米的产品生态链布局图,一张是小米发展阶段图。

这两张图是我参考网上内容和一些公开资料,精心绘制的。

看不见的同学,也没有太大关系,因为下面的内容,就是对这两张图的详细讲解。

我们先看一下产品生态链布局图


在这张图上,总共五圈层,分别是:

核心层:MUI、米聊和手机。

第二圈层,手机的周边产品或与手机相关的产品,如小米电视、笔记本、移动电源、耳机等。

第三圈层,智能硬件为主,像智能家庭设备、空气净化器、9号平衡车、扫地机器人等

第四圈层,生活消费品,这个主要是在小米官网和有品商城上销售,像双肩包、旅行箱、牙刷、乳胶垫等等。

第五圈层,小米金融,包括理财、贷款和保险。

至于小米云,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是算第二圈层手机周边,因为小米云从12年就开始做了,现在已经有2亿多的用户。


产品布局是由公司的不同发展阶段,战略执行的结果。根据产品布局图,

我把小米的发展分成了5个阶段,这5各阶段分别是:第一阶段-创立小米,第二阶段-研发小米核心产品,第三阶段-手机周边;第四阶段,智能硬件和IoT物联网;以及第五阶段:优质的生活消费品。

我们下面一个个介绍。

先看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创立小米。这个阶段是在2010年前后。这个阶段我们主要说三个点。

第一,创始人自身的积累。

简单说说,雷军当时的履历,你感受一下。

199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计算机系,1998年受聘武汉大学荣誉教授。

合作著有两本编程的书。

1998年8月,开始担任金山公司总经理。1999年创办了卓越网,后来被亚马逊收购了。

2000年底出任北京金山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2007年,金山软件上市后,雷军卸任总裁兼CEO职务。之后几年,雷军作为天使投资人,投资了凡客诚品、多玩、优视科技等多家创新型企业。

2010年4月,雷军选择重新创业,建立小米公司。

当然还有其他的事情,我们就不讲了,从上面简单的介绍,可以看到雷军的个人能力和资源人脉积累都是非常强,这为后续小米的快速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二,组建创始团队——

雷军创业的时候,找了6个人作为联合创始人。这六个人都很厉害!

随便说两个:

林斌

现任职务:小米公司总裁

曾任职务:微软公司软件开发师、微软亚洲工程院工程总监、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工程总监。


黄江吉

曾任职务:小米科技副总裁,现在已经离职

在加入小米之前曾经是:Microsoft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

不到30岁就成为微软工程院的首席工程师。


当然,其他的几位黎万强、洪峰、刘德、周光平也都很厉害。

你想想,这么一群牛人大咖,你要有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格局和胸怀,才能把他们吸引过来,如果没有足够大的蛋糕,没有非常强的人格魅力,他们可能过来吗?

这些人都为小米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像MIUI初期无太多人手时,黎万强还曾创下43小时不睡觉的记录,亲自设计MIUI系统的主要交互和界面。

有时候很多人会说,我们找不到人,留不住员工。我认为缺少个人魅力和公司没有发展前景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创始人的画饼能力和个人魅力真的很重要。


第三,股权分配和激励制度。

小米的股权-AB股模式。因为雷军创立小米之前,有投资人的经验,对公司的股权、期权以及团队激励制度,设计的非常合理,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就不细说了,感兴趣的话,可以查一下相关资料。


因为这个阶段,还没有没有能力提供产品,所以公司没有什么外部收入,主要是靠创始人的自有资金和获得外部投资的,来维持公司的运营。


课程一开始的时候,我说了,我们是以问题为导向,所以,这个阶段你可以思考一下,下面三个问题:

1、雷军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创业做智能手机?原来做投资人不挺好的吗?

2、你觉得雷军在正式创立小米前,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3、回想一下,你决定创业的时候,做了哪些准备?



第二阶段,创立初期,从成立开始到确定公司的核心产品,也就是2010年4月到2011年10月产品上市销售。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和打磨自己的产品,尽快让产品上市销售。

小米创立之初,雷军就选择了智能手机市场,但是应该是先做出硬件产品,还是先摸索操作系统,还是没有确定。

2010年,小米针对市场上主流是手机操作系统进行了分析,专用的IOS、渐渐失势的塞班、小众的黑莓都难以实现突破,唯一适用的只有安卓。但原生系统偏重功能性,并不重视国内市场的需求和美化。拥有一个深度定制化的操作系统,是当时手机用户最高的呼声。

所以,小米采用不同于大多数商家“先上船,在补票”的做法,选择了基于安卓系统深度开发自有操作系统。

这就是小米成立后的第一款产品MIUI系统。


10年8月,小米发布首个MIUI系统,同时开放小米论坛。起初论坛只有100名用户和1名工程师,并未形成决定性的影响。直到1年后发布的第一代小米手机,小米要求买小米手机必须先注册论坛号,论坛才开始广为人知,这也为后期打造米粉文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在论坛上,小米针对用户需求,开创了“橙色星期五”开发模式。“橙色星期五”就是每周五上线新一版 MIUI 后,到下周二让用户提交使用过后的四格体验报告。根据这个报告,小米了解用户最喜欢哪些功能,哪些觉得不够好,哪些功能受期待,随后进行调整,增加新功能。这种 " 参与感 ",让 MIUI 获得了令人吃惊的好口碑和增长速度,为小米手机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米粉文化中最重要的理念:“和用户做朋友”就是源自于此。


米聊,这个我们就不多介绍了,前期其实做的挺好,后来被微信给灭了。

2011年4月,米聊借鉴其他软件,增加了语音对讲机功能,用户猛增到 100 万。但一个月后,张小龙的微信新版本也及时增加了语音聊天功能,用户猛然间出现井喷。

到7月左右,米聊感觉力不从心,逐渐败下阵来。

据资料显示:雷军和黄江吉早在立项米聊之时便已经认识到了小米与腾讯的差距。雷军曾透露,当初做米聊就是与腾讯赌时间差。做米聊曾有设想,如果腾讯一年后才有所反应,米聊胜率是50%,如果腾讯两三个月就有反应,米聊应该100%会死掉。

不过最近有消息,小米要重启这个产品。


接着看核心产品中最重要的:智能手机。

小米手机的定位是“高性能发烧级手机”,广告语是“为发烧而生”。在别人家的产品都是4/5千的时候,直接1999元,小米手机以超高性价比,开创了低价高配的先河,让广大消费者都记住了小米这个名字。

我们看一下小米2、和同类配置的手机的价格对比。


有了产品以后,就要去找匹配的用户。小米就是小米,开始不走寻常路了。粉丝营销和饥饿营销隆重登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小米的这两招,在当时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个销售神话。

2011年10月小米手机M1开放购买,不到半小时30万部就被抢购一空。

小米2手机第三轮开发购买,50万部手机,2个小时被抢购一空。

2013年,小米3第一轮开放购买,10万部手机,86秒,就被抢购一空,产生了近2亿元的销售额。

小米的抢购现在还在继续,只是难度比以前低了很多,以前还有催生了很多黄牛。

其实关于饥饿营销,一直饱受吐槽,我们看看雷军是怎么说的?


在一次专访中,雷军谈到了饥饿营销。他说:“很多用户吐槽我们搞饥饿营销,事实上饥饿营销是很多用户对我们巨大的误解,没有人敢生产一大堆产品存在库里说不卖的。”

雷军表示,饥饿营销背后的核心是小米供货能力不足。


其实雷军说的,我只相信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站在企业经营的角度考虑:作为公司经营者,通常必须在公司经营状况、产品能力、市场环境、竞争对手、和客户体验之间做一个平衡,我更愿意相信,饥饿营销是小米在这几方平衡后的结果,而不是什么单一的供货能力不足。

几年前,米1、米2、或米3的时候,这个说法可信度还挺高,但是现在小米都上市了,供应链等各方面也都很强了,供货能力不足,鬼才信呢?其他家手机怎么不这样?


这一阶段,小米因为硬件产品,也就智能手机,基本上是不赚钱的,它的盈利模式,是典型的鱼饵+鱼钩。鱼饵是超高性价比的手机加上MIUI系统,鱼钩是米粉文化。

公司收入,大部分直接来自手机以及手机和品牌周边的产品,像手机壳、米兔玩偶等等。

这个阶段,还有一个难度很高的事情,就是控制成本。

小米的成本控制的真的很好。

产品生产成本,我们就不说了,说两个有代表性的,一个是人工成本:

小米的员工的人员工资有很多是采用股权+期权的方式。

小米的员工有一部分人是只拿期权,不拿工资或只拿基本的生活费;有一部分人是拿一部分期权和一部分工资;还有一部分就是纯工资了。


营销成本:黎万强负责品牌推广,后来写了一本书《参与感》,前期宣传基本上是没有什么预算的,没有预算,但是还要做事,这个反而逼成了小米的大招,就是粉丝营销。


第二阶段先讲到这里,

你可以思考一下,下面三个问题:

小米手机这时定位是“高性能发烧级手机”,这一小众定位是否会过于狭窄?

小米的初始100个用户,对后来的米粉文化有哪些影响?

如果你是雷军,你会采用饥饿营销吗,为什么?


第三阶段,手机周边。这个阶段的时间是从2011年底2012年初开始的,一直延续至今,而且会不断发展和加强。

这里的周边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是手机或品牌相关的周边产品,比如移动电源、耳机、手机壳、米兔、T恤等;还有一个是横向的周边,手机属于移动设备、智能硬件、横向扩展,笔记本、电视盒子等。


这个阶段,小米开始挖掘用户的需求,根据自己用户特征,结合品牌定位推出更多的产品,以谋求更大的利益。

把小米的模式,这里的模式更多的是超高性价比的理念+供应链的管理经验+极致单品,复制到适合的产品上。

比如小米移动电源,第一年就创造狂卖2000万支的惊人纪录,而且对移动电源行业产品颠覆性冲击,真正是单品绝杀。


此外,这个阶段还有一个隐形产品,也在慢慢崛起,就是小米的云服务平台。智能手机,智能化的产品,消费者往往看到的是硬件,但是云平台,才是重中之重。到2017年08月云服务(Mi Cloud)用户数量已经突破2亿。

小米云服务对小米手机用户来说就是小米的个人数据中心。但是小米云其实包括三部分:

一是Mi Cloud,手机上的个人数据中心;

第二是小米融合云,满足内部的MIUI互联网服务、小米的大数据、小米的AI、小米内部的运维、研发、测试需求等等,所以也叫小米内部云;

第三块是小米生态云,就是小米生态链合作伙伴。第一个是2C后两块其实都是2B的。

从存储到计算,小米云平台就是小米这个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

但这个女人也在慢慢成长,正在慢慢走向前台。未来小米不仅有平台级服务,软件级服务,就是PaaS和SaaS,将来还有AI级服务。


这一阶段你需要思考的问题是:

1、小米选择这模式的核心基础是什么?

2、小米这样发展,可能会出现什么负面问题?


第四阶段,智能硬件-小米IoT物联网生态。这个阶段的时间差不多是从2013年底2014年初开始的。其实准确的说是从手机周边就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16年3月宣布成立生态链品牌“米家”。


刚才在第三阶段,我们就说过小米团队在把小米模式复制到更多的产品上。其实从2012年开始,小米逐渐切入不同的细分领域,开始打造小米生态链。到2013年底,14年初慢慢有了点成绩。

截止2018年3月31日,小米投资和管理了210家生态链公司,其中90家集中在硬件和生活消费品。其中包括华米、青米、智米等上市企业,也有紫米、纳恩博、智米等超10亿美元的独角兽企业。

按照小米内部人员的说法:

小米的生态链的发展,会有一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感觉。2012年初,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交出了此前负责的供应链管理工作,接下来的一年多,除了主抓一些手机周边产品的设计和参与一些高层决策,他几乎无事可做。小米生态链副总夏勇峰开会的时候说:那时候德哥在公司工作完就回家哭。”

雷军得知这一情况后,觉得应该给刘德找点事做,这才有了今天看到的小米生态链投资。

按照连接量计算,2017年小米的消费级IoT硬件全球市场份额为1.7%,以绝对数量位居第一,身后则是苹果和亚马逊的0.9%,三星的0.7%和谷歌的0.6%。仅仅5年时间,小米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消费级IoT平台,从手机跨界到体重秤、移动电源、电饭煲等等,连接了超过1亿台智能设备(不含手机和笔记本电脑)。


小米生态链以一条强大的供应链切入,从小领域开始,在没有巨头的市场,围绕米粉构筑品类和产品的矩阵,小米用自己的两大优势,在5年内迅速拉起一张以人为核心的物联网。


刘德曾公开透露小米生态的秘密,一个是成本低。小米通过搭建全球体系的供应链,利用供应链的优势,降低成本。降低到可以支持一家初创公司以很低的成本进入一个硬件领域,并且能够把产品做得很便宜。比如小米移动电源之所以价格低,是因为拥有了巨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假如没有小米的“共享供应链”大部分生态链产品的成本都要高于目前的售价。

但是这个供应链有个前提,是要有100亿美元以上的流水,才可以把全球体系的供应链搭建出来。这个难度非常大,但小米做到了!

第二个秘密是:小米生态链企业可以享受4个红利,分别是:品牌红利、用户群红利、渠道红利和海外市场红利。有了这些红利,初创企业在通向成功的路上,就加上了翅膀。


但是一个问题也越来越凸显,雷军曾在投资年会指出:有不少公司,网页宣传资料写着小米生态链企业,淘宝店标注着小米生态链某企业做的某产品,全部是用小米在背书,这样稍微出现一点质量问题就会伤害到小米品牌。

同时米粉和消费者也很困惑,小米的业务有没有边界?因为一个什么都做的公司是很难做好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雷军把小米生态链的落子方向,从以品类和领域为标准,转变成以用户群为中心。产品也从原来的移动电源、手环等硬件拓展到毛巾、电动牙刷等生活消费品。

所以在2016年3月,小米发布全新的生态链品牌,米家 mijia,米家品牌日后专门承载小米供应链产品,而小米品牌用于专门承载小米自有产品。再后来成立了精品生活电商平台-有品商城。

换句话说,生态链这个大圆的圆心从手机变成了人。


这一阶段你需要思考的问题是:

如果你身边有个联合创始人或高管,他工作量不饱和,你会怎么做?

说说,你在创业过程中那些无心插柳,结果又很好的事情?


第五个阶段,生活消费品。这个阶段是从2016年前后,开始,标志性的事件是17年4月6日,米家有品正式上线,后来正式更名为“小米有品”。

小米有品,的定位是精品生活电商平台。是生态链这个大圆的圆心从手机变成了人的结果,为米粉和消费者提供优质的生活消费品。比服饰、钱包、眼镜、旅行箱、牙刷等等。

数据显示: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的小米IoT物联网,生活消费产品,收入由2016年的124亿元到2017年的235亿元,增加了88.9%,为小米营收贡献了20.5%,是小米除硬件外的最大看点,也是小米未来的核心想象力。

通过上面第四阶段的介绍,这个阶段你就很容易明白了。

这一个阶段,需要你考虑的问题是:

你选择产品的标准有哪些?这个标准越具体越好,要有实操性。


经过了前面五个阶段的发展,小米在18年7月,以估值543亿美元,也就是3千多亿人民币,在香港上市。

讲完了小米的的五个阶段,你有没有什么启发,通过对小米发展历程的复盘,可以清晰的看到小米的的战略发展路径,有一些是小米提前规划好的,也有一些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另外也能看到,小米自成立以来,对用户的重视。小米对用户的重视和经营,不是嘴上说说的,而是落到了具体的实处。真正做到以用户为中心,然后去拓展产品的生态布局!

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对战略节奏的把握。我们刚才讲的几个阶段,除了第一个创立小米阶段,算是结束了,其余的四个阶段,都远远没有结束。后续,小米一定会不断的在手机、手机周边、智能硬件和精品生活电商上持续发力!

在上半部分的课程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小米的五个发展阶段,和产品生态链的布局。

希望能给你点启发,也欢迎把你的感悟,发到留言区和大家交流。

我们继续聊。接下来我会以关键词的方式,进行说明和介绍。

这几个关键词分别是:小米之家、5%的底层逻辑、全球化的市场和小米金融。

第一个关键词:小米之家。

有数据显示,小米之家的单店月均销售额约为519万元,坪效为27万元,是传统手机零售店坪效的20倍,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苹果的每平米40万。

其实,2016年1月,小米还笼罩在2015年,后半年业绩滑坡的阴影里。

雷军在年会上的喊话不再是高目标,而是确立了小米在2016年的3个关键词:聚焦、补课、探索。“补课”就是补的线下这块短板,当时小米线下店”小米之家“只有20家左右。

2015年遭遇强势的对手,让雷军意识到线下渠道的重要性,之后2年时间,小米之家全国门店突破300家,数量增长了15倍,小米对线下的重视和渴望可见一斑。

那么问题来了,高增长、高营收、高效率的小米之家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是有两个,一个是选址,一个是爆款产品多,也就是SKU多。

小米之家很少开在华为和“OV”等手机厂商的门店旁,也很少像苹果一样租用商圈的核心店面,很多小米之家开在无印良品和优衣库旁边。这是因为他们的用户高度重合。

用户来了,看到小米生态这么多的产品,手环、耳机、电饭煲等等,超过300个SKU,据统计,进店下单的顾客,单人平均成交产品数是2.7个。


第二个关键词,5%的底层逻辑

2018年4月,在小米6X的发布会上,雷军宣布,小米承诺未来硬件综合利润率不会超过5%,多余的会返还给用户。

利润率5%在业内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数据显示,三星的净利润率约为19.3%,苹果约为22.6%。

“高性价比”是烙在小米系硬件产品上的标签之一,尤其是红米系列的畅销,更加深了人们对小米产品的”价格厚道、品质又好”的印象。既然如此,干脆顺着这条道走,也不是没有可能成为一家伟大的公司。

其实硬件收入,早已不是小米公司的主要利润来源,在小米2016年的收入组成中,79%来自于硬件,21%来自于互联网服务业务。硬件业务的净利润率仅为2.8%,而互联网服务业务的的净利润率则超过40%。

正如雷军在内部信中所言,小米不同于传统的硬件公司,并不单纯依靠硬件获取主要利润。MIUI广告收入、电视的会员收入等互联网服务才是小米公司最大的净利润来源。

第三个关键词,全球化的市场

小米上市前的招股书显示,截止2018年3月31日,小米的产品已经进入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根据IDC统计,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小米全球15个市场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排名前五。

而2017年,小米海外市场的销售额达人民币321亿元,占其总收入的28%。其中,小米已经成为印度出货量最大的智能手机公司,2017年四季度占到了26.8%的市场份额。并且,小米印度在2017年还是当地第三大线上直销平台。

事实上,在谈及未来战略时,招股书也提到,小米还将深化国际扩张,复制商业模式到海外并进行本土化落地,以扩大小米的用户群体及变现率。例如,小米将利用在印度智能手机排名第一的优势,扩展用户群并提升变现能力。

第四个关键词,小米金融

同样是来自小米招股书,小米集团已经完成了小米金融的重组,并为后续吸纳人才和股权激励开始了股权计划。“为精简金融相关业务的经营实体,并在未来可将小米金融完全与小米集团分拆。”

截至2017年12月,小米金融的收入及税前净利润分别占集团收入及税前净利润约0.7%及0.2%。小米金融总资产占集团总资产的14.1%。

尽管目前小米金融对于集团收入的占比并不算高,小米金融不仅在牌照和业务布局,以及发展路径上已较为清晰,当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标配嵌入到互联网的交易和生态当中时,良好的用户基础和不断创新高的销售额,以及庞大的销售网络和产业链条,都成了小米金融后续发力最大的资本,其依托于小米生态的产业金融属性也让其后续的发展值得期待。

通过上面五个阶段和四个关键词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

小米自成立之初,就没有打算靠手机赚钱。雷军在下一盘大棋。

2010年刚开始,小米客群的定位是一群手机发烧友,从只有一百人左右,小米把这100人称为“100个梦想赞助商”,这些人成为小米最核心的粉丝也就是死忠粉,由他们作为起点,米粉数量以几何级增长,到2011年8月16日发布第一代手机时,已经拥有了上百万忠实粉丝。

这是小米商业模式的第一步。

小米商业模式的第二步是:做爆品——像我们上面提到的小米的移动电源、空气净化器等等!爆品,往往也是流量产品,这又给小米带来大量的用户和订单,形成了良性循环,是小米攻城拔寨的一把利器!


盈利矩阵,你应该还记得。客户、产品以及合适的收支方式,是最基本的盈利模型。

要想最大化公司的收益,怎么办呢?需要不断的增加客户数量、增加产品数量。然后通过一定的业务模式让客户和产品完美匹配。你客户数越多,影响的人数越多,你的盈利能力就越强,越能够获取更大的收益。

现在可以看看,你现有的客户数是多少,你的产品可以影响的人数是多少?未来1年、2年、3年之后呢?这个决定了你的公司的规模和市场价值。

关于小米,还有很多内容可以讲,因为时间关系,我们没有展开。可能有些人对小米印象不好,我今天也不是让你成为小米的粉丝,去拥护小米。我希望无论你对小米是否有成见,都先放下,我们秉持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小米,我们就以创业者学生的身份,去把小米当成一个现阶段成功的案例和学习的典范!

我再给你总结一下:今天我们讲详细介绍了小米公司从创立到上市前的发展路径和产品生态布局。

首先介绍了小米的五个阶段,

分别是

第一阶段,创立小米。

第二阶段,创立初期:寻找小米的核心产品:MIUI、米聊和智能手机

第三阶段,手机周边。

第四阶段,智能硬件-小米IoT物联网生态——米家品牌

第五阶段,优质的生活消费品。——有品商城

然后讲了四个关键词

小米之家

5%的底层逻辑

全球化的市场

小米金融

今天着重讲小米的案例,是想告诉你,如果你公司的盈利目标比较大,比如,想盈利千万、几个亿,甚至是几十上百亿,想做一家上市公司的时候,该怎么去布局、怎么去操作。小米的发展路径给我们每个创业者,一个很好的启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字长文,深度剖析小米公司盈利模式背后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