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成长源自家庭教育05:上大学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命运

上一篇文章,我们提到:孩子的成长,不是简单的能力细分+奖惩激励的简单公式,而是他们追求自我实现的天性。

但我们的整体感受是,现在孩子的应试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父母都深陷陪孩子写作的困顿与绝望之中。形成这样的教育氛围有很多因素。不过,家长在应试中的过度养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很多人用“考二代”这个词来解释当下教育的焦虑感。

因为,现在正在上学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是曾经在应试教育中拼杀过的考一代,这一代父母在应试上非常有经验,会更早、更专业的对孩子进行应试能力的训练,结果加剧了孩子们的竞争,形成教育内卷,更糟糕的是造成了过度养育。

家长的过度焦虑,过度干涉,让孩子无意中形成了‘我的学习是父母的事情’的认知,父母着急、焦虑、被老师叫家长,而孩子们只等着听从家长告诉他们该怎么做。

孩子自主性养成的缺失,让他们只知道应试,但不知道怎么应试了,这是家庭过度强化应试的结果。(当然,这也和学校老师过度侵扰学生家庭有关,比如,作业都要在家长群里发,学生的家庭作业要在家长的辅导下全部作对,如果错题多,那就找家长。这篇文章,我们先不深入探讨老师这个话题。而且国家已经出台政策禁止老师的类似行为。)

每次从这个角度观察教育,我都心生悲凉。

我们这一代父母,很多都曾努力学习,想通过应试考试获取更好的生活,但当我们真正面对现实生活时,发现我们并没有比父母们过得好多少。

小时候看着父母们辛苦工作,收入微薄;现在,我们坐在写字楼里,在狭小的格子间,加班加点,还负债生活,更加缺乏安全感。

小时候看着村里人,冬日闲暇之时,聚在墙根下晒太阳,闲聊;现在,我们忙里偷闲,刷朋友圈和短视频,在评论区发牢骚、自嘲。

看似改善的生活也许并不来自你的个人努力,而是社会整体进步的红利。因为,我们的父母也不在暖阳下闲聊了,而是刷朋友圈和短视频,在这一点上真实父母孩子共同进步,并传承于孩子。

也许我们的努力并未改变生活,生活的改善只是时代带给我们的错觉,这只是一个时代的富足,我们依然贫穷。

考一代,曾在获得更好生活的华丽目标下,自己在考试的道路上奋斗了几十年,然后毅然决然的投入了下一代人的考试之路。

我们以为会有终点,但当我们还没有到达终点,就又陪孩子一起起跑了

而这一次跑的不仅艰难,还很痛苦。

细想之下,揭示了真相,痛苦、绝望。其实应试教育中成功的我们并未超越时代对我们儿时生活的改善,只是让我们觉得我们没有落在别人身后。

因为贫穷与富足,并不是简单的依靠努力就可以跨越的,富足的人也许比我们更努力,努力就能改变命运,也许只是毒鸡汤,我们都中毒太深,还用幻觉来麻痹自己。富足与贫穷很多时候是认知的延伸

《稀缺》中提到,人如果处于稀缺状态,比如贫穷或者繁忙,人的注意力就会被稀缺牢牢捕获,人们会把注意力放在眼前的需求上,进而让稀缺影响我们的思考方式、决策和选择,最终影响我们的认知。

当我们贫困时,我们会把注意力放在谋求生存上。我们每天思考和权衡的都是如何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我们的决策也大都倾向于生存的更好。

比如,我和妻子反思我们过去做的决定,报考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大学毕业是工作还是继续读研读博、毕业后对工作的选择、对未来的规划,我们做决定时首先考虑的是面对的选项与生存的关系,而不是个人长期价值的提升,也不是自我的实现。

我们换工作时,一般比较匆忙,不太愿意有一定的缓冲,进而在缓冲中寻找更适合的工作。确定了工作,一般不愿意换工作,因为我们考虑的首先是眼前是否能赚到钱,是否够能生存,而不是对个人未来的重新规划。对工作经历的反思,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做其他决定也有类似的思考和权衡习惯。

我们发现,对生存的顾虑,这种稀缺把我们的注意力牢牢的固定在对生存的思考中,结果,我们虽然很努力,但是,对于现有的认知,现有的生活方式,即使我们如何努力,我们也只是在为生存挣扎。

所以,对于很多人,我们都是在现状的局限中为现状努力,美好未来,也许是努力的幻觉。这就是认知局限。

我们很努力,但我们的是在为生存努力,而不是更好的生活。

在中国,很多富有的家庭其实也会把注意力放在了孩子将来的生存上。所以,大家都进学校,接受应试教育。更严重的是,我们上了好大学,并无法让我们脱离挣扎,因为我们依然把注意力放在更好的生存上——挣钱多的工作,而不思考自己职业的持久性,个人价值的长期增长,更好的自我实现等等。

我们从来都在为生存思考,而不是获得更好的自我实现,或者提升自己的自我价值为方向,更不会关注自己的热爱。

很多时候,我们自甘平庸而不知

在我看来,这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的传承。我们和妻子一直觉得,我们比父辈们生活的好一些了,但因为思考孩子教育而反思我们自身的成长时,我们和父辈们一样,都在关注生存。

你也许觉得一个创业的人是那么的不切实际,其实,你关注的是生存的安全感,而他关注的是生存之外的一些人生追求,即使他的目标也是为了多赚钱。

当然,人们关注的焦点,只是贫穷和富有的一个因素,但这对于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这个思考过程中,我通过观察对比发现:一个人生活的怎样,其实与学历关系不大,而是与他们是否愿意进行改变和尝试,在改变和尝试时是否能从容的进行选择,最终不断获得个人价值成长有关。

简单说,就是我们是否能从容的面对生活,决定着生活的质量。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们过的好,我们应关注如何改变我们自己的家庭观念,支持孩子形成关注生存之外的能力,让他们获得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追求和能力。

最起码,我们不要在家庭中过度强化应试,进行过度养育,这些都是稀缺心态。父母应该注重孩子品格的养成,认知的提升

文献资料:

[1]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稀缺》,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2]图片来自网络,部分进行编绘

知识推荐:

1.塞德希尔·穆来纳森,埃尔德·沙菲尔:《稀缺》

2.《安全感,让宝宝更健康,更聪明》《父母的语言——学习发生于日常话语中》《父母的陪伴是最好的养育方式》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的成长源自家庭教育05:上大学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