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传习录》(1) 上 传习录序

传习录上  |传习录序|

门人有私录阳明先生之言者。先生闻之,谓之曰:“圣

人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

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

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各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

已为赞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

复追赎乎!”

 

开篇第一段记录了王阳明的一段话,也是全书提纲挈领的一段——固然我的学说有人用文字记下来,但是拘泥于文字的记载又和我提倡的相冲突。


王阳明用医生开药方作比喻,解释了两点:第一他的学问,也就是心学,是一本工具书,很实用,是能治病的药方,不是停留在书面口头的学问;第二他又告诫别人,医生开药也酌情增减药量,因为每个病人问题都不一样,心学这门学问等同于药方,所以不能完全遵照,要因人而异,酌情增减,甚至可有可无,如果学问成了后世的教条,作者无异于成了罪人。

 

爱既备录先生之教,同门之友有以是相规者。爱因

谓之曰:“如子之言,即又拘执一方,复失先生之意矣。孔

子谓子贡,尝曰:‘予欲无言他日,则曰:‘吾与回言终

日。’又何言之不一邪?盖子贡专求圣人于言语之间,故孔

子以无言警之,使之实体诸心,以求自得。颜子于孔子

之言,默识心通,无不在己,故与之言终日,若决江河而之

海也。故孔子于子贡之无言不为少,于颜子之终日言不为

多,各当其可而已。今备录先生之语,固非先生之所欲。使

吾侪常在先生之门,亦何事于此?惟或有时而去侧,同门

之友又皆离群索居。当是之时,仪刑既远,而规切无闻,如

爱之驽劣,非得先生之言时时对越警发之,其不摧堕靡废

者几希矣!吾侪于先生之言,苟徒入耳出口,不体诸身,则

爱之录此,实先生之罪人矣。使能得之言意之表,而诚诸践

履之实,则斯录也,固先生终日言之之心也,可少乎哉!”

传习录译注

录成,因复识此于首篇,以告同志

门人徐爱序

 

话说孔子的学生子贡喜欢装逼,整天名人名言背得烂熟,挂嘴边显摆,有点像诸葛亮舌战群儒里的群儒。孔子看不惯子贡,就对子贡说:“我懒得理你。”孔子的另一个学生颜回比较机灵,擅长洗稿,就是能把名人名言用日常用语讲出来,孔子就说:“我和颜回聊了一天还没聊够。”


徐爱举这个例子就是想提醒他的同学,王阳明的学说不可以死记硬背的,需要融会贯通,灵活使用。


但是这里面又有个矛盾点:虽然王阳明的心学是实践的学问(王阳明反对将他的学问著书立说),但是学问的传播和流传又免不了通过文字这个媒介,既然用文字记载就又免不了成了死记硬背的死板学问。


所以徐爱写的序的时候就重点强调“付诸实践”“活学活用”。这也为后文车轱辘般解释“良知”“知行合一”等理论打个前站。

 

=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话《传习录》(1) 上 传习录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