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帝国的20年
之三
艾玛,刷到第五十遍果然不同凡响,一切好像都明朗了起来——直到现在我们才开始触及影片的核心。
五次毁灭与重生的往复后,具备双重属性的救世主再次降临,他是一种升级程序,需要回到源程序,完成Matrix的“船新”升级。
面对这次降临,Matrix之母——先知,果断再次出现;不过这次她抛下的是一颗“浸透了选择权和爱的骰子”,让第六代救世主做出了与前五代截然不同的选择,整个Matrix被彻底刷新。
这就是Revolution的全部含义:既是一场矩阵革命,也是机器文明的进化。
然而,这场革命壮举似乎与人类无关。
这尼奥的一小步,也是整个机器文明的一大步。
我们砍掉繁文缛节,直接观测最开始那两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沃卓斯基这部电影到底要讲什么?
一部伟大的电影应该是开放式的,最重要的是激发人们主动思考。
沃卓斯基的《黑客帝国》提供了一个超乎人类心力的逆向视角,要抛弃掉传统的人类中心论,让你经历一场“范机器视角”下的未来。
人类资产阶级革命后尤为显著的“人与机器二元对立”得到了新的诠释。
当进化到了一个时代,人与机器都具备了灵魂,尽管载体不同,那么这个时候,倘若你站在机器的视角或者你就是机器,又该如何看待人类?
这也是尤瓦尔·赫拉里在《未来简史》中所描绘的那般:
“…我们可以相当确定人类会向神性迈进,因为人类有太多理由渴望这样的进化…智人进化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而不是好莱坞式的天启。
并不会忽然出现一群机器人,使智人遭到灭绝。
反而可能是智人将自己一步步升级进化,在这个过程中持续与机器人和计算机融合…”
没错,人类未来发展的必然,就是机器的人化与人的机器化;这种情况正在发生,比如你现在手里拿的手机,就是人类机器化的典型表现。
甚至从某角度来说,沃卓斯基简直就是身上挂满了“佛陀Buff”、跳出“人本位”的桎梏,通过《黑客帝国》来提供一个平等思考的角度,让我们重新理解人、机器、和机器视角下“关系”这个关键词的真正含义。
整套《黑客帝国》的主题是:“真实”是相对的,锡安也一样。
就像量子力学中的“纠缠态”:这种不确定性要求必须有一个观察者的存在,即便是薛定谔本尊也对量子力学也有怀疑。
比如此时的你,正在拿着手机看本文,在你不去观察周围的情况下,你周遭的一切是否是真实?
锡安是个“既是真实又虚拟”的存在。
作为真实世界,它对应机器构建的Matrix;然而锡安之于Matrix,它存在的意义又是虚拟的,我更乐意称之为实验室或缓冲区。
▲ 锡安(上)和Matrix(下)
说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其实是个悲观的虚拟论者——但这也赋予了我们下个20年继续讨论《黑客帝国》的动力。
更多精彩内容,可以继续关注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