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几个朋友去看长津湖,回来有朋友问他的孩子:《长津湖》这个片怎么样?他的孩子说:很好看,很血腥。
战争是“绞肉机”,生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很难体会战争的残酷。战争片的拍摄,要更为真实,就有必要体现某种“血腥”。轰炸、拼杀、流血、冲锋……种种的战争场面,以“铁的事实”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的“血腥”。
然而,解读长津湖,小孩子们读到了战争的血腥,而我则读到了人类思想的血腥。
一.文化的多元让这个世界更为多姿多彩,而文化的砖制让这个世界充满血腥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人类文化,因为其多元,而呈现出耀眼的姿彩。但是,
文化因为把相关的文字、语言、仪式、符号、地域对应相关的情感、思想、逻辑,就使得文化具备相关的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的群体、组织,以此形成自身的凝聚力,也限制着自身的发展。当不同的群体、组织进行交流的时候,由于不同的文化设定的差异,群体、组织甚至个人之间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想。为了能够让这种思想、见解甚至是整体的意识形态达到更大的同一性,就需要通过政治、权力、教化、甚至战争的方式来实现。
长津湖战争,其实是在二战后,美苏两大阵营为争夺其在亚洲的主导权,而发动大规模局部战争。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共产主义这两种意识形态在朝鲜半岛的交锋,是一次思想的交锋,也是对于人类权利的残酷挑战。事后,各方都宣称赢了这场战争,那么输的是谁呢?
人民。成千上万死伤于这场战争以及受这场战争波及的人民,特别是朝鲜人民。
为了证明自身思想(政治路线、政治条件)的正确、优越,各方不惜动用各种武器、各种民力,投入到这场惨烈的战争中去,以此迫使对方作出让步,以证明自身文化、思想、政治的先进。结果各方都无法全胜于对方,只能在三八线上作出妥协,切割朝鲜半岛的政治统治范围,使南北双方归于不同意识形态的领导,并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发展面貌、发展模式。而作为本场战争中的最受伤者,其实莫过于朝鲜人民了。朝鲜人民被裹挟于这场战争中,被迫为不同的思想、政治服务,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直至战争结束。
这种意识形态的决战,以战争为最强体现形式,表面看来是战争的血腥,其实深层次的,是思想的血腥、文化的血腥、意识形态的血腥!
人类不可理喻的现实是,为了某种思想(理想)、为了维护某种意志,为了捍卫某种文化,而且这种思想、文化、意志是极其崇高而优越的,甚至有益于全人类的,但是表现在现实中,就会变得不择手段、宁死不屈、血腥残忍。而且很明显,这种不择手段,甚至是与其标榜的思想(理想)、文化是背道而驰的!
看到战场上无数流血死亡的人,各个国家都不会把这种灭绝人类的做法进行反省,相反,都会更为残酷地把这种责任推给对方:是敌人,杀死了我们的人!我们要为之报仇雪恨……然后,在民众的一片沸腾中,把更多的后生仔送上战场,成为炮灰……
一方面,我们为人类拥有的璀璨的思想、文化而倍感骄傲,另一方面,人类不同族群为了捍卫各自的思想、文化而变得专制、残忍、血腥,又不得不让人痛为感叹。
表面上看,战争比拼的是武器、粮食、士兵、科技力量,深层次的是,思想的交锋、意志力的考验,还有文化的血拼!
二.朝鲜半岛,是中国的战略屏障,是中国政治的晴雨表
在朝鲜战争中,美国为首的联合国部队没有意想到的一件事情是,中国会出兵,而且会出兵这样快。这种意想不到而麻痹轻敌是长津湖取得胜利的非常关键的因素。
朝鲜半岛,与中国的东北接壤,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藩属国。一直以来,中国各个王朝也非常重视与朝鲜的关系。历史上,为了威服朝鲜半岛,中国各个王朝都采取了大量的措施,包括用战争的手段,使之臣服。
在中国历史上,为了征服高句丽,隋唐两代皇帝可谓不遗余力。在隋朝,从大业八年(612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隋炀帝对高句丽进行的三次战争。为了显示对战争的重视,这三次。隋炀帝都无一例外地御驾亲征,而且总动员的兵力超过了100万人,直接导致了隋朝国力的枯竭,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唐太宗时代,唐太宗也曾亲自率军征讨高句丽,但终唐太宗一代,始终未能使高句丽臣服。在近代,袁世凯就是以其在朝鲜的军功一举成为清朝的大员,并进而成为民国大总统的。
可以说,朝鲜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晴雨表。中国国力强盛了,朝鲜就归服中国,中国国力衰弱时,朝鲜就会受到某种牵连。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形势非常复杂的情况下,朝鲜处于日本、俄罗斯、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强力关注中,其形势发展更值得关注。此次《长津湖》的热播,再次让国人把目光集中于朝鲜半岛,而与朝鲜相关的东北地区的发展,也更引发大众的关注。
正是因为朝鲜之于中国的重要战略地位,毛教员才高瞻远瞩决定出兵中国东北,剧中还通过作战人员的话说出了本次战争的必然性:“这一仗我们不打,我们的下一代就要打,我们出生入死,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
而这种必然性,又回溯到了上文讲的文化使命、文化抉择。在文化使命、政治路线面前,每一个具体的人,都是如此的不值一提。中国有一句话叫:覆巢之下,没有完卵。我们看到的死于战场上的冰雕连,那些在笔记本上陆续被圈注牺牲的连队士兵的名字,都无时无刻提醒着战争的残酷……
三.人性的善良终将战胜思想、文化的丑陋
《长津湖》中,有个细节是:伍万里想杀美国军官,却被哥哥制止了:“有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
中国讲“一将功成万骨枯”。同时还讲杀降不祥,对于强行用兵者,中国文化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事实上,世界各地的思想和文化,对于战争的态度,基本上都是否定的。战争唯一的正义性就在于:以战止战,用战争换和平。然而,真正运用在现实中时,战争无一例外地成为人类大规模自我灭绝的最好利器,其中最大的伤害,无一例外地都是处于底层的人民,是千千万万平常又平常的百姓人家。
我曾读到的一个历史细节是,在辛亥革命期间,有革命者到乡间演说,号召大家推翻清朝统治。很多人听了欣喜若狂,纷纷报名参加民军。但是有一个老妇人在演说活动结束后,向革命者下跪,恳请革命者不要带走她家的孩子:俺家就这个男孩子了,我要靠着他养老送终的……
晚年的刘伯承曾说:“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要悲伤啊!这会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啊!同样,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他们都是农民的子弟,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就是因为这个,每在战前,我们连觉都睡不好。现在战争结束了,就不愿意看、怕看战争的场面……我就是从大堆大堆我们的兄弟、父老、亲人的尸体上爬过来的,我至今仍看到他们为我们铺设的一条血肉模糊的路。‘敌人’也一样,他们也是我们的同胞啊!”
在朝鲜战争中,朝鲜半岛作为战场,朝鲜人民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参战的都是当时号称的世界强国: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作为该国的国民,在强国面前,在本场战争中,基本没有什么话语权,只有靠边配合的份。某种意义上说,各方都可以宣称是朝鲜战争的胜利者,但是对于朝鲜人民来说,不论南方北方,面对大量的平民伤亡,谁有勇气讲自己就是其中的胜利者?
当下还有一些未见到过战争残酷的人,还天天喊打喊杀地要平了这个灭了那个,而当真正有战争来临时,这些喊打喊杀的人,极有可能像缩头乌龟一样大声都不吭一下,甚至可能成为投敌求降的那一类人。而更多的平民百姓,最终都是战争牺牲品,死得英雄壮烈,而战争的伤痛却要相关的亲人、广大的百姓来背负。
这世界上的胜利者,也许可以是通过战争实现的,但不是靠战争维持的。中国可以自豪地说:以中国建国时的弱小,还可以与美国一拼,现在,更无惧于美国;而美国可能也会说:他们他们没有输,战争之后,换来的是韩国的富强,皿煮,当前的韩国成为世界先进的国家。
和平和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的主旋律。更为开放而包容的文化和思想,也将伴随着相应的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融合发展,而实现人类共同的发展,为整个人类共同体谋取福祉,不应是作为任何战争的借口,而应成为各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
看完《长津湖》,更让人珍爱当下的和平,更让人充满力量感,然后陷入深深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