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在节气时辟谷?

天人合一的养生观,主张养生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在人类与大自然千百次的叛逆与回归中。我国古人发现并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养生观,所以老百姓常讲,人的命天管定胡思乱想不管用,这里所指天就是天气。

我特别骄傲生长在一个充满文化底蕴的国度里,一年365天被分成了二十四份,标上诗意的名字,从春天走到冬天,把一年过成了一首诗。就在前不久,二十四节气也赶在了宇宙之母韩国之前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更值得我们骄傲自豪啦。

但是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很多节气比如清明、夏至、冬至都是阳历中固定的时间呢?古代人不都是过阴历的吗?为什么中医总是要说节气养生?节气辟谷真的有那么重要吗?今天我就和大家唠唠节气与辟谷的事。

先来说说阴历阳历。阴历是古人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规律而编制的历法,月亮从圆到缺一个完整的变身,就是一个月。古人把月亮叫做“太阴”,所以就叫“阴历”。与之相对的,根据太阳的周期变化编制的历法就叫“阳历”了。

那么古人用的历法就是阴历吗?不,他们用的是农历。农历实际上是阴历和阳历的结合。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是农耕社会,能不能吃饱饭过好日子,除了辛勤耕作,还需要老天爷给力。靠天吃饭的祖先们,必须要准确掌握好天地的运作规律,才能让庄稼作物得到最好的生长。

古人发现用月亮的变化来计算时间并不准确,于是在阴历的基础上再通过不断地观察探索太阳的运作规律,最终划分出了二十四个节气。

所以我们的祖先在历法上是很先进的,阳历不是歪果仁带进来的,二十四节气实际上是以阳历为基础,阴历做补充的,是对自然阴阳变化规律的高度总结。   

二十四节气不仅指导农民伯伯农耕,还指导着我们平时的生活起居。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天人相应”是非常重要的思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医认为人体是个“小宇宙”,它的运动规律也是和外面的那个大宇宙相应的,我们的脏腑、气血,需要顺应外界的变化,同时还会随着节气的变化出现周期性的盛衰。

因为太阳月亮地球之间的互动,大自然形成了风、火、湿、燥、寒这几种不同类型的气,而每个季节都会有主要运行的一种气。

春天主要气候是风,风在五行中属木,和肝气相通,所以春天要养肝;   

夏天热,属火,和心相通,所以要养心;   长夏湿气重,湿气与脾相通,脾最怕湿气,因此要养脾;   

秋天多燥气,与肺气相通,燥邪最容易伤肺,要养肺;   

冬天寒气当道,寒属水,与肾相通。寒为阴邪,易伤阳气,人体的肾阳为先天之本,因此冬季养生防病的重点应是温暖肾的阳气。

一年中节气更迭,人体阳气同样会有升、浮、沉、降的节律。民国医学家彭子益就详细解说了二十四节气中阴阳升降的圆运动和人体疾病的关系。

春天夏天阳气上升,到了夏至阳气升至顶点;秋冬阳气下降,到了冬至下降至最低点。降极则升、生极则降。比如大雪冬至时节,阳气越来越下沉至最低点,它需要藏入地下。人体的阳气同样会集中在身体下部,阳多则动,因此遗精白带会增多。   

如果这个时候你损耗了太多的阳气,或者天气热天地之间阳气外泄,人就很容易得上热下寒的病。因为阳气没有藏好,来年春天就没有足够的阳气生发,春夏的病就会更严重。所以冬天的时候我们要藏好阳气,要静养。

节气节字也可以理解成竹节,它正处于气更替的时候,气要先打一会架后才能通畅,所以很多生重病的人一到节气的时候就很难熬过去;相对应的,如果生病在节前有所起色,那么恢复得也会快一些;对于没什么大病的人来说,在这个时候注意顺应规律,对身体也会很有好处。  

和西医“有病治病”不同的是,中医讲究“治未病”,说人话就是“保健养生”,这背后是先人对自然的尊重和规律的准确把握,才有了各种实用的养生之道,是我们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

所以善辟谷养生者,当察天则地,与四时同步以养其正气。故需关注天地气机变化。一则,二十四节气是为天地气机一大变化,其中尤以立冬、立春、立夏、立秋及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为明显。二则,重视六气转化的时机。六气分主于二十四节气,各经历四个月,显示一年季节的不同变化规律。

节气辟谷养生的原则是:顺应天地,勿扰乎阳,勿动乎情,使志意收藏,以顺乎天地变化。明乎此,则当应时辟谷养生,可长保健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要在节气时辟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