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乐剧《帅小伙的蔬果店》有感

2月的末尾,再次走进剧场看剧。这次选择《帅小伙的蔬果店》,并且带上了初次走进剧场的小伙伴一起,一来是为了拓宽一下对国内音乐剧行业的认识,二来是为了培养一个可以一起看剧的剧粉,三来是为了亲眼见一见圣权小哥哥。

虽然我是新入坑不久的剧粉,但是合格剧粉常见的两个特点我已经开始培养了:一是尽量看两场戏,二是看完写repo。

首选是剧情方面。《帅小伙的蔬果店》也有大部分音乐剧的老毛病——剧情单薄、逻辑欠佳。从头到尾,五个小伙子为啥要做个蔬果店,动机都显得非常牵强,有时候还前后矛盾讲不通。除此之外,剧情里还有很多价值观令人不适的点,比如过度强调女性对男色的消费,女性掌权者气质油腻甚至猥琐。

其次是音乐和表演。曲子写得中规中矩,反正过了俩星期我已经不记得啥了。唱功平均水平还不错,没有出现可以被我察觉到的不适点。至于演技,可以说给了我一些惊喜,不论5个小伙子还是两位女演员都表现不错,哪怕拿到的角色设定很油腻,也能把那股子油腻感演绎地很到位,至少的确成功引起了我的生理不适。表演中令人舒爽的是舞蹈。之前看过的两部戏,肢体语言表现都不算是重点,而这部戏的舞蹈编排的确精良,演员们舞起来动感十足,很有代入感。

看这部戏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意外,是剧场表演的不确定性。我在同一天观看两场,两场是一模一样的卡司,最终却让我觉得我是看了两场不同的戏。

第一场跟我的闺蜜彩姐一起看的下午场。那两个多小时我就一直在后悔,票价虽然不贵,两张票也够看十几场电影了,但观剧过程令我尴尬到脚趾抠地。整个剧场里氛围极其冷淡,观众们就一副“我就静静地看着你们瞎演,不说话”的疏离态度,演员试图与观众小互动一下,估计也是被观众的冷淡唬到,有点语无伦次,这引发了连锁反应,台上台下大家都更尴尬了。本来就不咋有逻辑的剧情,这时候显得极其突兀。我心想,完犊子,本来想培养一个音乐剧粉,这下保不齐培养了一个黑。看完剧之后我心情老低落了,问彩姐能给多少分,彩姐因为缺乏参考给6分,我好歹有些经验,撑死给4分。

想到晚上还要再忍受一场,我心里哇凉哇凉的。但是到了晚上的第二场,一切都显得不同了。剧场里似乎来了一些老剧粉,大家都高高兴兴的,这种氛围也传染了周边的人。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台上的演员看到了台下的熟人,亦或是因为到了晚上大家理智退散情绪更高涨了,台上台下的氛围既轻松又热烈,演员之间明显有了密切的化学反应,台下观众甚至主动跟演员互动。热切的氛围如级联反应一般,迅速充斥着整个剧场。看完这一场,我感觉好开心,5个小伙子那种青春洋溢的欢快气息真是get到我了。陪我看晚场的另一个小伙伴本就是剧场老客了,她表示演员们演得不错,她看得也挺开心。这第二场,我能给7分。

回头仔细想想,两场演出剧情一样,卡司也一样,给我带来的体验却差别巨大。第二场我整个人沉浸在欢快的气氛里,甚至不怎么注意得到剧情的硬伤。我的理智告诉我这是同一部剧,我的情感却拒绝承认,这便是神奇之处。

年初走进剧场看《在远方》和《小说》,我完成了剧场观剧从零到一的跨越,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现场和影像之间的巨大区别。在我真的走进国内音乐剧现场之前,我的主要视听享受和大部分人一样,来自电影院观影。大部分电影就是那种单向信息传递的模式,大荧幕在讲故事,座位上的观众听故事。而现场观剧大大的不同,台上的演员之间、台下的观众之间、演员和观众之间,彼此都会互相影响,气氛在整个密闭的空间内微妙地变化着,这种感受要比在电影院观影丰富许多。

有人说过,舞台剧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没有任何两场演出是完全一样的。还有人说,爱情=熟悉+意外。我呢,感觉自己已经开始爱上舞台表演了。

看一部剧的不同场次,就像是拆盲盒。而剧票比盲盒贵多了,也正是因为这么贵,搞起来才格外刺激带劲。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音乐剧《帅小伙的蔬果店》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