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3

#非暴力沟通#

【原文摘要】 我很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更多的人安静下来。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他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和平。这或许是暴力的蝴蝶效应吧。 “爱能使心灵的创伤痊愈。” 我深信,爱的能力取决于审美能力。 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运用非暴力沟通聆听彼此心灵深处的需要,我们将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人际关系。 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 观察2. 感受3. 需要4. 请求

【原文摘要】 有些沟通方式使我们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上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分类和评判提倡的是暴力。 比较也是一种评判。 我们可以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原文摘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结论。它提倡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境中进行观察,并清楚地描述观察结果。

【原文摘要】 P43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是感受。通过建立表达感受的词汇表,我们可以更清楚地表达感受,从而使沟通更为顺畅。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此外,非暴力沟通还对表达具体感受的词语与陈述想法、评论以及观点的词语作了区分。

【原文摘要】P57 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可以有四种选择:1)责备自己;2)指责他人;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对他人的指责、批评、评论以及分析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原文摘要】 倾听使我们勇于面对自己的弱点。它还可以帮助我们预防潜在的暴力,使谈话生动有趣,并了解“不!”和沉默所反映的感受和需要。

【核心转述】 非暴力沟通的出发点是为了唤醒我们内心的爱,这种爱不但可以聊与生活的创伤,还能友善的对待自己,友善的改变与他人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非暴力沟通的核心要素有四个,首先是观察,在这个观察的过程中,尽量不带任何评价,客观的进行观察;其次是感受,多一些慈悲和理解,换位思考,去想象自己是对方时那些痛苦的感受;通过倾听、观察、感受去体会对方真实的需要是什么?在这些过程当中,犹如在迷雾中行走,要慢慢剥开迷雾,找到主要的线条,这才是需要的内核;最后是请求要通过对方的需要,知道他的请求是什么?同时也要通过语言的沟通,清楚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请求是些什么?【核心转述】 语言是沟通的方式和桥梁,但是不当的沟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伤害,这就是暴力。 我们很难不带评判和分类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往往说话的一方总是会站在自我的角度,居高临下的分类和评判,完全意识不到这种分类和评判,会给对方带来压力,造成伤害。 什么是负责任的语言呢?应该是公平公正的,正面的,而不是只是趋利于自己或者躲躲闪闪,顾左右而言他的。最重要的是,能否从语言中感受到发自内心的爱和公正。  【核心转述】 非暴力沟通的有四个要素,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观察,这也是它的底层逻辑。因为我们很难真正的做到只是观察而不发表评论,甚至很多人无法区分观察和评论的不同。我们会“认为”我们只是在观察,说出的是我们所观察到的,但是不经意间就会带出评论,让它们混为一体。当别人听到这种混在一起的话语,会选择性的先听到批评,同时表示反感和排斥。 【核心转述】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需要,这是建立在观察和感受的基础上的。表达这个需要的时候,语言会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中听的,对于这类语言,大家是比较能认可和接受的,但是对于不中听的语言,就会比较排斥反对或者进行申辩,总之就是各种不接受,因为没有get到那个点。【核心转述】 观察之后,进入第二个环节,感受。文中说道:在表达感受时,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我理解这个示弱是后退一步。因为感受是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的,体会以及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是持续以对方为主体进行的反应。在表达时,语言很重要,合适的词汇可以区分感受和想法。

【核心转述】 倾听给予我们勇气。当我们在生活、工作等不同的场景中感到压力时,如果面前有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将我们的负面情绪接纳,会让讲述的人感觉放松和愉快。甚至不需要多做些什么,只需要安安静静的倾听就好。

【个人体验】 想起树洞先生的故事,当你觉得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美好或没有那么友好时,如果可以对着一个树洞尽情的倾诉,而它只是沉默的陪伴着你,会觉得特别可信赖,特别能释放压力。

【个人体验】 孩子半期考试时语文不太理想,我看到分数有点吃惊,但是调整了一下心情,我说,你语文提升空间好象有点大哈。孩子笑了,说,妈妈,你也太会聊天了。这个对话应该是放下想法而去关注双方的感受。 【行动指引】 正确使用表达感受的词汇和句子。例如:你……,我很高兴。 你帮我……忙,我很开心。

  【个人体验】 今天刚好接访了一个情绪激动的初中家长,他带着女儿来到我们单位,对孩子的学校和班级进行一系列的控诉。因为有保卫科科长的介入,在他们交谈时,我观察到来访者身穿睡衣,情绪激动时会吸电子烟,别人讲话时,他用手机收取群里的红包,他的女儿和他一样,在描述事情的时候,清晰完整,但是基本都是受害者的理论。 想起今天看非暴力沟通时那个在集中营的女士在日记里写的句子:我没有感觉害怕,我只是想帮助他,他看起来如此痛苦一旦让他为所欲为,将会非常危险。 就今天的情况来观察的话,他是情绪比较激动的,但是造成他今天情绪激动的原因是什么?非暴力沟通 还需要和学校以及班级的师生进行了解。 【行动指引】明天先请示领导,是否需要成立调查组,具体由哪些部门组成?谁牵头?谁负责?调查后由谁来书写情况报告。家长能接受的是什么?领导能接受的是什么?(转学?事实真相?)

【个人体验】 我们常说,幸福是比较级的,比较这个词充斥的就有暴力的意味。临睡前,孩子问妈妈,你觉得世界上最辛苦的两种职业是什么?我想了一下,说其实辛苦的职业还蛮多的,如果说体力的话,建筑工人背篼之类纯体力劳动的人蛮辛苦的,如果是脑力劳动的话编程呀,记者呀,都蛮辛苦的。小小的他说:我觉得世界上最辛苦的应该是老师和学生。听了觉得有点心酸,但是也蛮窝心的。评级评优总是把老师放在比较的位置,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不断的被放在比较的位置上,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发出的指令和评判更多的是我要你做,而不是你可以自由的做你自己,你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 【行动指引】爱他,如他所是。 还没继续往后看,但是我想最核心的概念不是策略,不是方法,而是这种友善和平等的交流方式是否真的源自内心?

【个人体验】 教师和家长比较难做到不带评判的观察。估计是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很强势的“我”的存在。所以这种沟通的语言和观察的方式其实是不平等的。所以,即使教师又是父母的家长比较难做到对孩子安静的观察和耐心的等待,甚至会在过程中就开始评论,而不会等待孩子和学生进行到最后时。 【行动指引】静待花开,听上去很美,做起来有一定难度。静和待都应该是观察者应该有的态度。让观察等待的过程再长一些,让语言出来得再慢一点,耐下性子,足够尊重,花自会开。

【个人体验】 今天在共读会的群里和伙伴们聊到这个话题,其实在表达自己需要这方面,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是做的不太好的,这就是我理解的半截话。我们总是会把话说的半截半截的,这样不完整的表述是没有办法让别人知道你真正的需要是什么的。早上起来听樊登读书解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他有一个观点特别好,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他在例句里面不会用简单的对或者错来进行区分,而是——如果你认为这是对的,那我和你观点一致,或者如果你觉得这是对的,那我和你观点不一致。其实这里面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尊重和平等。 我们往往会忽略观察的第一步,用概念化的表述据定义对方,定义别人,这样既不能理清自己真实的感受,也不能触碰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在表达自己需要这方面,其实是需要进行一些思考的,书里举的例子,那个为了得到一个珍珠钱包而做了阑尾手术的14岁的小女孩,正是因为不会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让人觉得非常的可怜和悲哀,甚至于做阑尾炎手术得到的钱包也因为嘴里含着温度计,没有办法表达,而让护士误以为是送给自己的,把她的钱包给拿走。这么一个案例和童言无忌是大相径庭的。为何如此,就是因为她不能正确表达需要。

【行动指引】 真实的说出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行动指引】 你的辛苦我能理解,让我成为你可信赖的“树洞”。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3-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