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潜意识在“空转”么?

*作者简介*

李少加,学者(认知教育 | 复杂系统)、专栏作家,知识公众号「少加点班」主理人。授权转载请于公号联系作者本人。


许多读者都问过一个问题:“碎片化时间怎么用?”

这个问题很好,但问法不妥,因为它限制了我们的视野。

你打烂一个骨瓷碗,也不会去思考“碎玻璃渣渣怎么用?”我们只会二话不说将之扫进垃圾桶。

好的问法,应引导我们去思考,如何不打碎碗;而更好的问法,是如何确保它能维持碗的功用。

你会说,时间毕竟不是青花瓷,你呵不呵护,它都会被击碎,不管怎么说,日子是由琐事凑合。

没错。但谁说时间非要拼凑在一块才能「整体使用」呢?


这看上去很矛盾:

一来,时间无法避免碎片化;

二来,碎裂的时间无法“粘成”一片整体;


现在李少加却告诉你,碎片时间无需粘合但又能把它视作整体使用?对。不用怀疑,我没喝酒,「少加点班」也不是科幻小说集。


你之所以认为这个观点很疯狂,是因为你默认时间是一种固体(对,“碎片”两字给出了错误暗示),但你不妨任由想象力在湖边肆意奔驰,把时间看作一段——

藕断丝连。

这里面潜藏着碎片化时间的绝妙操作指南。



一、闲置的超级“CPU”


观察周边任何一个无所事事的人,比如,你领导。他盯着电脑屏幕,一脸严肃看着网络小说,尽管如此,但在他昏睡的大脑下,依然运转着大量的“后台程序”,它们随时为他将要执行的“主动行为”提供支持:


譬如,如果我们用大脑透视仪扫描下你领导大脑的视觉皮质,会发现有大量“后台视觉程序”在“监视”视野内的一切。尽管他本人只是在“看”着屏幕上的小说,但一旦视野内有何风吹草动——比如,老板娘带着一群彪形大汉闯进来,这时,视觉后台程序即刻拉响警报——他就会关掉网页,同时不动声色拉开抽屉,摸到公司印章,藏进垃圾桶里,并挤出一脸惊喜的笑容迎向老板娘……


在我们大脑中,类似这种“后台程序”非常之多,有的负责监听视觉、听觉、嗅觉,有的监控各项生理指标,还有负责维系大脑内部思维(神经元)记忆、逻辑等等健康运作……

这些后台程序,我们意识不到(否则大脑啥活也不用做了),统称为“内隐意识”,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称为潜意识,只需区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特指原始本能的欲望与冲动)即可。


从理论计算科学的视角看,这些内隐意识的CPU是“显意识”的指数级倍数,两者的差距,差不多是马云跟你收入的差距。

*显意识即你能意识到自己在干什么的那部分


但这些内隐意识毕竟是在你大脑中,聪明如你,自然会想,我们是否能偶尔借用点内隐意识的运算能力?肥肉过手沾点油,马云资产借你放天余额宝也是笔大钱呐。


这次你猜对了,确实可以这么操作。这并非歪门邪道,也不是牺牲健康为代价的魔鬼契约,这本就是我们大脑设计好的天赋——支持“断点续传”的思考能力。


只可惜今天过多的“碎片化玩意”、过多的功利欲望占据了大脑的这些潜意识(运算力),耗尽了我们的聪明才智。


现在,回到咱最初的问题,如何最好的使用碎片化时间?即,我们既无需粘合又能使时间产生整体使用的效果

借助潜意识强大的运算能力,就是我们解开谜题的钥匙之一。


现在的问题是,内隐意识尽管强大,但却是无法驯服的野马,先别说如何粘合碎片时间了,我们连如何“抱”这部分强大CPU大腿都还找不到线索。


实际上,答案比我们想象的简单,我们年少时大都熟稔此事,现在不过是重拾而已。



二、潜意识把时间串起来


如何借用潜意识的运算能力?

实际上,我用“借用”这个词听不妥,毕竟,我们用的是自己的脑力,咱又不是去偷去抢。另外,这也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能力,实际上我们都曾体验过这项能力,当我们不自觉运用时,你周边人的典型反应可能是,“喔,你对某某(通常是某项专业能力)好敏感”。


生活中,我们无意中调用潜意识CPU是如此稀松平常,以至于你很少意识到:

比如,你跟热恋中的女友在湖边徒步,清风徐来,大鱼跃起,翻腾入湖,水花灿烂。

你屏气凝神,对鱼的线条、水波光影的渐变赞不绝口。你女友颔首微笑,并进一步评价道,这鱼是红烧着入味还是香煎着更脆?


从上述对话中就能发现,你美术、艺术敏感,而你女友对吃……或者说生活更敏感


注意,你们两的大脑从感官中捕获的画面、音嗅觉几乎一样,但在极短的时间内思维运算的产物——美术与吃,却是云泥之别。


这巨大的差距显然不是“显意识”那老古董CPU能跑出来的,而是我们的敏感领域无意中调动了大脑中不同的“内隐意识”


没错,敏感域就是调用潜意识运算能力的诀窍


哇,听上去振奋人心?并没有。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每天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哪还有什么敏感域呢?

这是对敏感域的误解。


所有人都有,只是有些人比较明显,有些人没那么明显。网民不是经常调侃广东人看到什么都想“能吃么”,正是说明绝大部分人都有过“对吃敏感”的体悟。


如果你仍表示不解,那我再举一例,所有双性物种年轻时都经验过——暗恋。


暗恋,就是典型的对某物(此处恰好是人)敏感

“孤舟寒月渡长江,赏花赏月赏秋香”、“记得绿萝裙,处处怜芳草”、“云想衣裳花想容”……诗人们的敏感域自是不用再列举了,芳草碧云,孤舟星空,都能激活诗人潜意识强大的CPU,投射出恋人高清立体的虚拟现实影像。

哪怕是诗意消逝的今天,少年人也仍能在考试的时候,比如,看到某道数学题,脑海的潜意识即马上投射出“某女同学在苦恼这道题的倩影”……


我想我已经把调用潜意识运算能力的体悟说的很清晰了,诀窍就一句话——心有所属,如此而已。


简而言之,你想调动潜意识,借助其强大的CPU来提升自身能力,比如,掌握某些复杂的知识、专业技能,获得绝妙创意……那你只需确保自己对某某心有所属即可


这也是碎片化时间整体化使用的窍门


你心系的目标,不会因为时间的碎片化,而像法师施法吟唱(前摇)那样被打断。

不仅如此,该对象还会在思维的“激活-沉睡-激活”的交替中,在碎片化的思维运算中,反倒发育的愈加丰盈、多元、复杂、逼真、深刻……具体适用于哪个描述词,取决于你心系的对象是什么。


创造性工作者特别理解这种状态,许多绝妙的灵感,往往是这种心系某物,历经时间沉沉浮浮的发酵后,突然迸发的成果。


最后,我们只剩一个问题,如何激活这项能力?


相信没人会天真的认为,我们只要单纯的“心系”着某个问题,它就能自发变成你想要的样子。



三、施展废弃多年的魔法


成年人不相信魔法,所以他们不配拥有魔法。

在我初涉科学体系、自认为用科学武装了大脑之初,傲慢满溢,武断否定一切非科学的观点。

但在学更多,阅历更宽广后,会发现,魔法的确存在。只不过它并非像魔幻小说描述的那样,飞毯、扫帚、呼风唤火之类。它寄宿于我们的思维、语言中,在我看来,能让普通人发挥潜能的一切都是魔法


拿碎片化时间来说,你背些单词、刷些成功学大V拼凑的“深度思考”文章,这些都不是魔法,他们无助于发挥潜能。但是,我们调用潜意识的运算能力,将碎片时间整体化使用,就是魔法。


使用魔法的窍门,每个人都拥有过,在我们年少时。现在,我们只需重新向年少时的自己学习即可。

*顺带一提,在道家思想中,也对人类婴幼儿的一些特征给予极高的评价,《老子》认为,圣王的人性就应该如婴儿般——“常德不离,复归婴儿”。


大体来说,施展这个魔法只需两个步骤。


第一步,你得挑一个具有挑战的「问题」


这个「问题」取决于你自身,你当下的需求。比如,你想着提升某专业技能,学某些复杂概念,发展某些思想,或想通过一些创造性手段漂亮的解决一些工作困境等等……

这是我们调用潜意识的第一步,我称之为,心系某物


这很简单,启动的窍门跟思念一个人类似。我们的要求只有一个,你得真的是“心系”,也就是说必须真的是你当前有兴趣、有驱动力想解决(学习/提升)的问题。


唯有如此,你进入到第二步骤才能做到专注投入。否则,就会像老话说的那样,你无法叫醒装睡的人,你也无法调用潜意识去思念你没感觉的人。


我还需要温馨提醒下,你心系的“对象”不要过于异想天开,不要与你的背景知识差距过大,比如没有理论物理知识的人去思考量子通信之类,这可比癞蛤蟆吃天鹅肉还难。


我们“心系某物”,就是给我们的“敏感域”填充了内容。当然,我个人更偏好的说法,是让思维锁定了猎物

然后,我们就进入了最富有趣味的环节——狩猎。


第二步:等待-猎捕-把玩如此反复


当思维锁定“猎物”后,这时,你的“碎片时间”可任由思维自由信步(此时潜意识CPU已发动)——无论是观察周围景色、听音乐看书、阅读「少加点班」、甚至是发呆玩游戏,爱干啥干啥,生活该怎么过怎么过……

这实在是个大快人心的魔法,你既能享受你碎片化闲暇时光,又能不虚度光阴(因为你的潜意识在“替你思考”。而你需要的只是耐心等待。


为打消你的疑虑,我再强调一遍,在这个“等待”阶段,尽管从外人看来,你的“碎片时间”仍然是在嘻嘻哈哈中度过……但其实与“思维没有锁定猎物”前相比,你的潜意识猎手正积极活跃、不动声色的观察着;而前者的潜意识CPU却只是在空转,毫无目的的执行些病毒之类的进程。


不出意外,每隔一段不规律的时间,现实世界中一旦出现了某些“蛛丝马迹”与你的“猎物”存在若隐若现、貌离神合的关联,这时,你思维中的猎手就会拉响警报、给枪上膛、牢牢锁定猎物,等待你扣动扳机。


为便于你直观感受,我举个自身的例子说明下:


我在酝酿本专题的灵感阶段——即我的思维锁定了“内隐意识如何运作”这一猎物,之后我一如既往生活:


一天饭后在公园散步,突然我毫无征兆的嘀咕了句“不尽长江滚滚来”,嘀咕后还没来得及奇怪,就听到迎面而来的一个父亲跟她女儿说,“你背错了,不是无边落叶,是无边落木……”


我猛然意识到——

刚才是小孩在背诵杜甫的诗,我的显意识(低配CPU)虽然没有注意到,但我的潜意识(高配CPU)却早已捕捉到女孩发出的声音“无边落叶萧萧下”并引起了我思维的响应,驱使我本能的背诵下一句

上述双引号内的思维活动(对潜意识的直观体悟)正是我的目标“猎物”,它一出现马上触发我扣动扳机——呯——捕猎完成。


“猎物”捕获后,咱就只需张张口,等猎物自己烤熟了钻进来?当然不是。狮子逮住了猎物还懂得给幼崽把玩一番呢,兽犹如此,你何以堪?


你得让闯入思维的灵感(猎物),在大脑中做一番加工——像玩玩具的幼童——反复观察,舔一舔、嗅一嗅、甩一甩,在我们的思维中,这一切“把玩”其实就是思考


很多人听到“思考”就怕,其实那是某些教育后遗症(详情可参考专题自毁简史)。实际上,人类体验任何乐趣都需要“思考”

你得费点儿心思动动小脑瓜,才能体悟其中的乐趣。就好比游戏,不就是“有挑战”才好玩么。


如何“把玩”潜意识捕获的猎物?

我们可以思考它的因果,它可能的延伸结论,思考它与哪些理论相关,思考它与主题的关系,在主题中意味着什么……


你无需有什么考试答题那类强迫症压力,这番思考不需要马上就得出什么结论,你只需要把玩其中、享受思考的乐趣即可,就像在一张大白纸上信手涂鸦般潇洒。看看儿童就知道,他们就是单纯的在玩(本质是学习),而不需要强迫自己玩出什么花,或写什么玩后感。


当然,我有义务解释下“把玩猎物”的意义——它能为捕抓下个灵感提供更精确的“提示”(这同样体现在潜意识中),相当于激活更多潜意识CPU服务于这项捕猎任务,然后,下次潜意识搜捕猎物的频率会更高,搜捕的猎物会更好,就是这样。


那么,什么时候标志着“捕猎任务”终结?这取决于你的主观评判


以我构思专题为例。当我认为,构成这次专题的素材灵感基本成型,逻辑自洽、内容对读者具有实质价值时,我就会“结束任务”。


类似,如果你的“猎物”是深化某项技能(比如演讲能力、创作技巧、运动技能),学习某些复杂概念知识,达成你内心的主观标准即可。



尾声


尽管本专题的驱动问题是碎片化时间的使用问题,但我谈的“调动内隐意识潜能”的建议,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碎片化时间范畴——它不仅以“藕断丝连”的方式解决了碎片化时间的割裂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还能把我们(多数时候)空耗的高配置脑力资源给激活起来——

往前一步是心流,退后一步是休闲

这或许才是碎片时间的归宿。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的潜意识在“空转”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