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摘自《论语·子路篇》

解释:名分不正,说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就办不成。

孔子主张君子必须行事合礼,名实相符。这番话是孔子在卫国,针对卫出公与其父蒯聩争夺君位有感而发。当时社会秩序混乱,礼崩乐坏,违反道德原则的事时有发生,所以孔子发出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感慨。希望通过证名来维护社会的安定,礼乐的兴起,使人人能循礼而行,匡正社会风气,强调要有正当的名分,才会顺理成章的把事情做成功。现在人们常用的“名正言顺”成语便典出于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