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手机成为你冷漠的帮凶

      近日的读书交流会上,一位老师回应他人的情感经历时说道:“以前的年代,一个母亲带几个孩子,孩子有被忽视的感觉。其实,现在的孩子正在经历同样的体验,因为家长的注意力在手机上了。”

      诚然,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事实上,不管哪个年龄段的人,总有大多数的人,成为了手机控,加入了“低头族”的群体。

      作为妈妈,日常外出散步会不自觉地留意亲子间的互动。一次在小区里,看到一位老奶奶推着婴儿车,数月大的婴儿躺着小车上,两眼看着上空,没有目标而显得空洞。老奶奶只顾推着小车前进,不曾跟孩子逗乐。身后两米远跟着一位年轻女士,应该是孩子的妈妈,嘴角带笑地盯着手机,甚至不用抬头看路。

      想到一位朋友跟我吐槽,自己下班后比白天工作还忙。因为路途遥远,每天下班后都是立马坐班车回家,下了车就去接孩子,然后回家做饭,之后洗刷、打扫、陪孩子写作业,最后给孩子洗澡、哄娃入睡。紧张而忙碌的生活让她心生烦躁和焦虑,然而她老公回家后的活动就是吃饭、看手机或者看电视。

        也许对以上类似的情况司空见惯了,我们很少去怀疑它的弊病,甚至以为这就是生活的常态。其实不然,待细致剖析,就可以看到“不是我们拥有手机,而是手机占据了我们”,手机成就了“最熟悉的陌生人”,也让人更加冷漠。

        拿第一个例子来说,年轻妈妈自顾地玩着手机,把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手机上,自然就没法给孩子相应的注意力。或许是以为孩子还小,只要奶奶推着就行了。然而,在孩子的成长发育过程中,联合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在母婴关系的研究中提出,孩子的联合注意力是从母亲的原初母性贯注发展而来。简单来说,母亲自孩子出生之后,其对孩子的关注就影响着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反应。

      从临床的经验来说,儿童孤独症的早期症状就是联合注意力的损害。一旦损害,孩子可能就无法通过协调眼神和动作,与他人分享事物和体验,也无法与他人共同对某一对象加以注意。

      而朋友描述的家庭生活场景更为普遍。有不少公益广告,通过生动的镜头记录了手机控的各种场景,表达了老人、孩子、丈夫、妻子、朋友的不同程度的失落与孤独。

      不难想象,一个只顾对着手机屏幕的人,已经远离了现实生活。因此,他看不到妻子忙碌的身影,看不到孩子渴求的眼神,想不到妻子需要拥抱和安慰,想不到孩子需要陪伴和游戏。久而久之,妻子的笑脸少了,夫妻之间的亲密感降低了。孩子不愿靠近,亲子关系愈发疏远了。

      倘若这样的结局发生,手机有怎样的精彩,可以挽回现实的悲剧?

(已经在水清心理平台首发)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让手机成为你冷漠的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