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会好的:悲观者常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作者: [美] 罗伊·鲍迈斯特 / [美] 约翰·蒂尔尼

。。ISBN: 9787521721843

。。内容简介。。

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身边的坏消息比好消息更多?这就是负面效应的力量:相对于“好”,我们往往更专注于“坏”。

事实上,影响我们大脑的“坏”,具有非常重要的进化意义,因为它使我们的祖先对致命的危险保持警惕,更容易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却也容易在潜意识中扭曲我们的判断,误导我们做出非理性选择。负面效应是心理学中的基本层面,也决定了我们的人生底色。但我们依然可以在此基础上,过一个更加积极的人生。

一旦我们开始真正理解并学会正向利用负面效应,它能让我们从挫折中学习,使我们思维更敏锐,意志更坚强,从而调动起每个人身上的优良品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坏”能带来惠益时运用这种力量,在“坏”无法带来惠益时克服其影响。

悲观者常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都会好的。


。。作者简介。。

罗伊·鲍迈斯特

当今负有盛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论文被引用率长期高居心理学家前列。现任教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专注于意志力、自我实现、归属感等方面的研究。其写作的《”坏“比”好“更强大》,已经成为该领域引用最多的论文之一。

约翰·蒂尔尼

《纽约时报》科学专栏作家,其作品曾获美国科学发展协会和美国物理协会颁发的奖项。


。。精彩短评。。

#

我们的大脑总在放大“坏”的影响,扩大“坏”的范围,但其实,现实没有你想的那么糟糕,就算坏运气、坏消息和坏情绪真的出现了,我们也可以凭借对“坏”的正确认知,利用它的力量,帮助自己做出改进、达成目标。

#

原书名the power of bad。译名《会好的》颇为讨巧,合理地规避了负面效应。卡尼曼的损失厌恶,可以放在negativity bias这个更大的框架中。同学问:为什么很多时候蒙选择题,从2个里面蒙1个,往往会错误。这便是损失厌恶带来的记忆偏差,也是负面偏差,坏比好强大。但须知随处泛滥的正能量才是精神鸦片,坏并非我们的敌人,他们在进化史上有着明确的生存意义,让人们正视天灾人祸,勇敢向前:加西亚效应让我们不会死于有潜在危险的食物,悲伤提高短期的记忆和测谎能力,对损失的恐惧让我们规避风险,对地狱的畏惧降低了犯罪率。另一面,人不仅有与生俱来的负面偏差,也有与生俱来的波莉安娜式的乐观,人可以从创伤中成长,逃离束缚幸福的快乐水车,从而变得善良,坚强,关注生活中的乐趣。

#

世界没有想象的这样好,但也没有想象的这么糟。会好的。

#

回顾2020年,霸占我们心智,并成为全民热议话题的,不是开年的新冠肺炎,科比去世,就是后来的打工人、内卷、鸡娃、小镇做题家……似乎好消息凤毛麟角,坏消息层出不穷。魔幻现实主义惹得我们常常自我怀疑,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还会不会好。

悲观的情绪也在一个又一个坏消息来临时不断加剧,“活下去就好”成了许多人的口头禅。躺平和放弃似乎变得合理了起来,面对无法预料的未来,很多东西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大家的热情和期望似乎都在慢慢被消耗,生活在很多人眼里逐渐变成了一场死撑。

即便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喜乐依旧多于哀伤,希望总是多于失望,我们也可能选择性忽略。或者说,下意识里觉察不到。尤其是面对时不时刷屏的坏消息,失业,裁员,病毒……刺激着我们敏感而脆弱的神经,让我们更加沮丧和悲观。

这种对突发性社会事件的过激反应,心理学领域有一个对应的描述性名词,也就是所谓的“负面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相对于能带来愉悦和幸福的好事,人们更倾向于关注和讨论那些会导致紧张、沮丧甚至痛苦的坏事。最简单地来说,你丢100块钱所造成的悲伤要高于赚100块钱所带来的满足;或者说不好的第一印象绝对会比一般的形象记忆更加持久和鲜活。

一:

这种负面效应无处不在,广泛影响着社会和个人心理状态,但直到近些年才成为心理学的热门研究话题。现任教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罗伊·鲍迈斯特于2001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坏”比“好”更强大》,开了这一研究话题的先河,同时也成为被引用率最高的社会科学文献之一。

在罗伊写作该论文的过程中,他观察到,坏与好的力量一直处在很明显的不对称状态中。在日常事件,重大生活事件、亲密关系、社交网络模式、人际交往和学习过程中,坏事情的影响力普遍大于好事件。

一个人可能因为一次破戒就受到诅咒,或者一瞬间被魔鬼附身,但要行善和侍奉好几十年才能成为圣徒。用佛教的语境来说,就是入魔易,成佛难。在印度教的种姓制度里,等级最高的婆罗门会因为使用较低种姓者做的食物而受到玷污,但贱民并不会因为食用婆罗门做的食物而变得高贵。

在我们的语言体系里,这一现象更是普遍。我们通常用创伤一词来形容一件事对于个人和社会的持续性伤害,但我们却找不到一个词来形容创伤的反面,也就是单个事件所引发的能持续好几十年的积极情绪状态。同样的,我们经常见到“杀人犯“,却很少看到“救人者”这样的表述。我们也有很多形容突发坏事的形容词,比如黑天鹅,灰犀牛,却不会有人用白天鹅,红犀牛等词来形容突如其来的好事。在考察了全球20多种语言后,罗伊等人发现一个普遍的现象,表达负面概念的词汇要比正面词汇更丰富。

这种负面效应的产生,背后其实有着非常实际的进化需要支撑,生物学家称其为“适应性”,用以形容一种能够提高个人或群体生存概率的属性。在生存环境恶劣的情境中,只有始终保持对于那些随机出现的坏事的敏感和警觉,才能最快逃离可能的威胁从而顺利求生。如果鹿群对于远处现身的老虎视而不见,只顾低头喝水,那么很可能会成肚中美食。如果人类对于毒蛇的异响充耳不闻,那么等到被咬时就会追悔莫及。如果一个粗心的厨师没能剔除有毒的食物,那么甚至可能导致一个部落的消失。这种状态就注定了我们,必须时刻对坏事保持高度专注。

对于周边危险信息的敏感即使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良好的实用意义。我们仍然可能因为一个不小心而受伤,因为一个不注意而得罪领导,一个经济损失而导致所有的努力功亏一篑。但整体来说,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危险相较于以往来说,已经大大减轻。

就拿曾经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威胁的饥荒、瘟疫、战争来说,每一项指标对比过去,当下都已是黄金时代,以至于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一书里,甚至认为人类已经接近完全解决这些危险。虽然今年新冠的爆发证明我们离此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但相对于西班牙大流感几千万的死亡人数,以及两眼一抹黑只能靠天命硬捱的状况而言,如今的科技已经提供了很多的可能性解决方案,阻止其进一步大爆发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我们的大脑依然按照以往的逻辑行事,就容易误导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和判断。因为它会无限放大那些坏消息,让我们觉得已经被“坏”所包围,从而出现焦虑、恐慌甚至是逃避的动作。尤其是每天都在产生无数信息,无数内容一股脑地涌到我们面前的当下。

无数媒介都在变着花样地争夺我们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负面效应”也就成为了天然的宣传手段。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容易看到坏事、花边新闻或者说夸大其词的事件的原因。因为这些信息最容易吸引我们的眼球,让我们忍不住打开一探究竟。就像“震惊!本地居然发生如此惨案。”“时代抛弃你的时候连再见都不会说一声”“再不学习就落伍了”等等,实际不过只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在各种负面词汇的加持之下,加上铺天盖地的报道,就会让你觉得事情已经非常严重,甚至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

如果我们不知道如何克服这种“负面效应”带来的影响,“坏”就会一直扭曲我们的情绪和世界观。让我们觉得生活一团糟糕,每天都是烦心事,没什么事值得开心,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强烈的厌烦情绪,变得焦躁,难以沟通,甚至患上抑郁症。原先想做的事也可能被我们扔到脑后,只想过一天是一天。

所幸,万物之中,唯有人类,可以认知并反向利用“负面效应”,过一个积极的人生。

我们可以学习如何不被这种负面力量所主宰,当遇到坏事着急上火时,首先想一想,事情可能没你想得那么糟,让自己先冷静下来,积极寻找对策。

如果事情确实很严峻,一度让你悲观消沉,就多收集一些温暖的“小确幸”,培养自己的“乐观思维”。告诉自己方法总是多于困难,美好总归强于绝望,打起精神干起来,才能够转为危机。正所谓,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看到负面事件的困难不难,战胜它、解决它才难。在一次又一次的坚持当中,才能培养起自己的韧性和坚毅,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

更进一步说,认知到“负面效应”的强大力量,并将其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情侣、夫妻关系中,少做错事所带来的实际效益高于多做好事。做错一件事,对方的心理记忆会更持久更难以释怀。可能得做许多的好事才可能弥补。而如果是出轨劈腿这种事,那就真不是多买几个包多道一些歉就能解决的了。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培养孩子。现在升学竞争压力都很大,父母忙着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但根据科学研究,父母早期良好的陪伴和教育,帮助孩子确立良好的人格和习惯,其实要比各种课外培训重要地多。那些对孩子不管不顾,羞辱贬低孩子,甚至有家暴倾向的家庭,就算上再多课,也弥补不了由此带来的心理创伤。

而在工作中,及时发现团队中那些人浮于事,不劳而获,溜须拍马的害群之贼,并将其调离岗位,其积极效果甚至要高于招募更有能力的新人。巧妙地运用批评和惩罚,效果要比每人发一个奖杯好得多,能够大大加快进步的速度。更积极地处理顾客的投诉和差评,效果不比促销活动差……

通过了解负面偏差如何影响自己和他人,你会以更加切合实际且不那么惶恐的眼光看待世界。你可以有意识地克服导致安全感缺失、恐慌、恐高以及演讲恐惧的种种冲动。一旦领悟了负面效应,你便可以战胜恐惧症。同理,更广泛的问题也能迎刃而解。

苏格兰记者查尔斯·麦凯在《大癫狂:群体性狂热与泡沫经济》一书中说:人从众思考,也将从众疯狂,唯有独立思考,才能逐一缓慢恢复理智。

我们都受到负面效应的影响,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克服负面效应,或者把它变成我们自己和社会的优势。 “坏”比“好”更强大,但 “好”一定会占据上风。

乐观点,一切都会好的。


关注朋朋不迷路,发送简信交流更便捷;

更多书单 信息,点击个人主页查阅。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会好的:悲观者常常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作者: [美] 罗伊·鲍迈斯特 / [美] 约翰·蒂尔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