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的话语权,有理不在声高

周末,和老妈闲聊,聊起爸爸当年喜欢买花的过往。

我说,我经常陪爸爸去买花,因为妈妈不喜欢爸爸买太多花,总是不给爸爸发零花钱。于是那会儿刚刚工作的我就偷偷塞钱给爸爸,鼓励他买花。

妈妈的说辞和当年如出一辙,什么事都得有个度,他就是太过了!

其实,我一直是站在爸爸这边的。

这个度要怎么理解呢?是谁定的“度”?当然是妈妈!她觉得多,于是就限制爸爸的行为。但是她定的这个度就是真理吗?

生活中,伴侣双方往往会有一方是强势的、有更多话语权的。在双方的平衡中胜出的这方往往会忽略一个事实,那就是,自己的话语权其实是对方赋予的。

✅ 对方不愿意引发争吵而选择退让;

✅ 对方为了表达对另一方的爱意而选择顺着他的意愿;

✅ 对方不善言辞,遇事争不过,只得忍气顺从;

除非有话语权的一方足够“懂事”,理解了这背后的机制,能体会到对方的良苦用心或苦衷,否则,日久天长就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维模式。

就像妈妈,这些年来,就一直认定爸爸买花买的多是“过度的”,却从未想过爸爸为什么喜欢买花?买回来的那些花能给爸爸带来什么?买回来的这些花真的让家里无处下脚?混乱不堪吗?反正我没有这种感觉。从小生长在一个充满植物花草的家庭里,我喜欢那一抹绿色,我喜欢闻泥土的味道,喜欢跟在爸爸身后陪他一起照看花草,喜欢看到爸爸乐在其中开心的样子。

但这些,妈妈都没有看到、体会到。

家就如一个小小的社会,有分工,有平衡,成员之间有合作、也会有矛盾,更需要理解,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古往今来虽有一家之主的说法,但那并不表明任何一个人可以任意在家中自定规则,或尺度。你不问别人的意见、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就擅自要求别人,这件事必须这样,那件事不可以那样,这样的生活怎能和谐?

身边这样的事其实特别多。

她过生日,他送了她一台跑步机。因为她一直不喜欢跑步、哪怕是慢跑。他一直觉得跑步是世上最好的运动,天天唠叨她,你应该出去跑跑,哪怕走走也好。

他其实说的也不无道理。于是便有了这台跑步机。他跟她说,每天坚持走10公里!

结果我不说你们也能猜出来,跑步机上落了一层又一层灰。

一个人觉得自己再有道理,全心全意“为你好”,但如果不和对方商量、沟通,就擅自把自己的想法、意识强加给对方,他自己会觉得他所有的“好心”都会沦落成驴肝肺。

发号施令的一方自己没有成就感、感觉不被尊重(对方怎么这么固执,就是不听我的),还招来了对方的讨厌(你凭什么对我指手画脚的)。

所以,我特别欣赏阿德勒的理论——为着“共同体”的利益。即,不要只考虑自己(错位的爱自己,过度自恋,我才是对的,我才是权威),也不是一味讨好别人(从不关心自己的感受,息事宁人就好),而是考虑双方共同的利益。

有了共同二字,听起来才有过日子的感觉嘛!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中的话语权,有理不在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