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我都经历了神马——再谈自我价值

文|丁冬哒哒

2015年之前,我是不知道自己是有病的。只是觉得自己是个问题人,总是情绪化,爱哭,爱发脾气,爱抱怨,满身负能量,我以为大家都和我差不多,不觉得自己是病态的。

直到遇到董哥,劈头盖脸地骂了我几天几夜,就用最狠毒的语言,“垃圾、废物、行尸走肉…”唯恐砸不醒我,那些日子我活的浑浑噩噩,一下子就晕菜了,我真的这么垃圾?我是废物?

肯定是内心认可了这个评价,要不然我不会那么郁闷。董哥是研究心理学的,他一把就抓住了我的命脉,他知道我会听他的。阴谋得逞了。

一瞬间不知道自己能干啥了,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极度自卑。

为啥人家一骂我,我就认同了呢?因为我没有自我,这种被骂的感觉太熟悉了,我一瞬间就认同了,也就是说我心底深处本来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人家一说,我正好对号入座。

从小我就不自信,我是说六岁前,没有人夸我,我很少感觉到被爱,反而觉得被深深嫌弃。我有个哥哥,异常聪明惹人喜爱的哥哥,有个画面在我脑海中异常清晰,每年学期末,放假归来,我哥总会抱一张奖状高高兴兴地跳回家,然后全家人都会夸奖他。而我,没有人搭理…

那种滋味…

我小时候鼻子很臭,爸爸妈妈经常开玩笑地在亲戚面前说我臭,现在想来没什么,但是那个时候的自己就觉得自己很丑陋,别人都不臭就我臭。我就觉得自己是被嫌弃的,不好的。

这种被嫌弃的感觉太熟悉了,仿佛只有被嫌弃,我才是我,谁夸我我都觉得人家说的是反话。

用心理学术语讲,自我价值感低。走出这种心理阴影是在认识了萨提亚,萨提亚核心理论之一就是自我价值。萨提亚把自我价值比作罐子,里面可以装满开心、活力、快乐、爱,也可以装挫败、难过、疲倦、无聊。

自我价值感高的人很容易正直、诚实,富有责任感、同情心,博爱、能力出众,他们相信自己就是最宝贵的人生财富,在自我欣赏的同时,也能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并尊重他人的价值。他们可以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欣然接受人性带给人们的一切。

而当罐子不满或装满负能量的时候,他们总是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他们总是设想事情会变糟,最后只能走进自掘的坟墓。为了保护自我,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相信别人,独自吞饮着孤独和隔离的苦果,对外界显得麻木不仁,冷漠无情。他们不愿去看去听,也不会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而是习惯去挖苦蔑视他人,通过否定一切来寻求自我保护。

遇到萨提亚,我一点点从以前的自我贬低走出来,重新建立了自我,我就是我,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意识到我自身的这个问题,在育儿的过程中,我就特别在意这方面,前面多次谈到,婴儿是没有自我的,婴儿的自我是通过妈妈的反应来建立的,妈妈觉得宝宝好,宝宝就觉得自己好,妈妈抚摸宝宝的感觉,妈妈看宝宝的眼神,这些都能影响宝宝对自己的评价。所以,我一直认为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孩子的妈妈。

没有大人帮助的婴儿是分不清事情和自己的关系的,他会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和自己有关,大人的任务就是用言语把事情说清楚,让孩子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哪些事情和自己有关。而且要把事件发生的大背景尽可能说清楚。说话的时候要看着他的眼睛,这样才有真正的沟通。

为啥我记小时候的事情那么准,而且我总觉得委屈,每次跟我妈说,她都觉得我冤枉她。其实,她当时如果跟我解释解释,我就释然了,她欠我太多的解释。

为什么上班不带我,抛下我自己一个人在家。为什么买衣服只给哥哥买,没有我的。为什么哥哥可以去市里读书,我只能在农村。

我自己的理解是:妈妈根本不爱我,只爱哥哥。

我不懂,她也不解释。

我就带着误解活到现在。

小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我们要尽量把事情发生的环境和背景都告诉她。

刚才早教回来的路上,圆圆一直哭,想让妈妈抱,哭的歇斯底里。可是我开车。回来后还委屈地抽抽。我抱起她,紧紧地,10秒,她就不抽抽了。然后我轻轻拍着她的肩膀,跟她说:宝贝,对不起,妈妈刚才开车没有抱你,宝宝感觉很伤心,妈妈不会离开你的,妈妈只是在开车…开车抱宝宝会磕到你的头…吧啦吧啦…她又抽抽了几下,就噗嗤笑了。

神奇~

其实,小孩子一岁就可以把人世界所有的情绪体会一遍,这些情绪就像基因一样刻在记忆里。伤心的难过的,尽量帮着疏导开。要不然越堵越多,最后就很难办了。就像世博手术后,董哥第一时间帮他化解恐惧。恐惧这种情绪一旦深入人心,那种伤害力…

就这样,渐渐地,我就形成了一个“我不值得被爱”“我不好”的潜意识,长大后,当“你很好,你很优秀”这样的评价安在我身上时,我就觉得不自在,不舒服。所以我要让自己一直待在舒服的心境里,那就得不断强化“没有人爱我,我是孤独的”。所以会出现交际障碍,谈恋爱也受影响,我们表面上追求优秀,潜意识里却抵制优秀,所以我们找的老公一定是不优秀的,潜意识作怪…

每到一个新环境,我总能在最短时间内让自己变成自己潜意识里那个自己,不被欢迎啊,不被接纳啊,真的,所以,这么些年来,我给自己的评价就是:不合群,孤僻。其实,这都是自找的,和别人没关系。

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让的!

一个健康的家庭就是,爸爸妈妈能跟小孩子说:我错了。让孩子明确责任,哪些是我该承担的,哪些不是。问题家庭的孩子就不能明确责任、正确归因,总是推卸责任或者大包大揽,陷入自责。因为他不知道到底哪些是自己的责任。

我觉得成长无非就是根据我们现在的感觉去推断小时候我们是如何无数次去经历这些感觉的,然后一次次跟小时候告别。

幸运的是,我现在越来越好,越来越有自己,如今和董哥聊天,再也没有被他“蹂躏”了,已经是非常对等的模式了,我敢于拒绝,反对,提要求。

结婚的时候我没有对老公提任何要求,身边的朋友说我傻,我还觉得对方世俗。现在我才意识到,是我的“不值得”“不配感”作祟,现在,我会及时把我的需求告诉他,我要房子、车子、存款…好的生活条件…

以前我会觉得他担负不起,现在呢,我发现我要啥他都可以给的。反而觉得没意思了,我现在觉得“要”没啥意思,我自己创造的才有价值。

另外,人际关系好了太多,再遇到新朋友,我不会拿旧有的潜意识里的“自我”去揣摩对方怎么看我,我发现,新朋友旧朋友,过去的现在的人,在我脑子里完全都变了一个样子。

我怎么看待这个世界,世界就怎么看待我,真神奇。

如果有人误解我不理解我,我也不会像过去那样,选择“自我懊悔”或“自怨自艾”,我会笑然置之,“那不是我”“那只是他眼里的我,和我没有关系哈哈哈”,“我只是他的镜子,投射的是他自己而已”,真的很少有人际方面的烦恼了。

工作上,树立了边界意识,我要保证我自己一定程度上的自由。该拒绝的果断拒绝,我们老师很多时候被搞得精疲力竭,应付各种检查各种资料各种会,根本没有精力好好备课讲课。

需要请假就请假,人比事重要,照顾好自己了才有精力去照顾学生。那天我同桌跟我吐槽,烦工作,觉得日复一日地上班很崩溃,我说,不要烦工作,它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在今天的社会里,对工作的厌弃已经成为了一个结构性的问题。只有少数人可以享受到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奢侈,大多数人只是在忍受它的苦痛,消耗着自己的生命和精神的健康以换取对物质的追求。在我们没有能力创造性地创造价值时,日复一日就是最好的选择。

当能力匹配梦想的时候就没有抱怨了。没有绝对的自由,“体制“无处不在,最好的修行在“体制”。当你在体制内能活的有声有色,你还怕离了体制吗?

如果没有我这种过山车式的心理体验,可能对我说的这些感触不深,高自我价值高自尊是我今后人生孜孜以求的方向。

那天跟青春聊天,我们俩同时感慨了一句:我们生而高贵优雅,为何却活得如此猥琐窝囊。然后不约而同地击掌:拿回原本属于我们的一切!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些年我都经历了神马——再谈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