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像一场短暂的电影,而那只飞虫就是主角:诗经之蜉蝣

蜉蝣是一种渺小的生物,有一对虽柔弱却很漂亮的翅膀,生长于水泽之乡,生命很短暂,在成年以后,便不再进食,而是在空中飞舞交配,直至死亡。描写蜉蝣最有名的当属苏轼的《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通过对蜉蝣短暂生命的描写,表现了自己对人生苦短的看法,成一千古名篇。

蜉蝣这首诗也是如此,不过比苏轼的《前赤壁赋》要早几千年,这首诗流行在当时曹国的领域,当时曹国国事衰微,国君不理政事,贪图享乐,正直的大臣们担忧国家灭亡,却又无能为力,想到生命短暂,就这么在无所作为中度过了,因此做了这首诗。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蜉蝣"之前已经介绍过了,是一种生命很短暂的飞虫,"羽"就是翅膀,蜉蝣身体柔软细小,其翅膀相对于身体来说很大,而且是透明的,飞起来的时候缓慢温柔,纤巧动人,仿佛一个美丽的女子在跳舞。"楚楚"就是鲜亮明艳的样子。

这两句就是在赞叹蜉蝣的美丽,它的翅膀就好像是人的衣服一样,鲜艳又美丽。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于",通"乌",哪里,何处。

诗人看到这么美丽的小飞虫,心里感到很忧伤,就在心里问自己,哪里是我的归处呢?我生命的终点将会在哪里呢?

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思呢?

就是因为此时曹国政治的衰败,国君不好好地治理国家,整个曹国都笼罩在一种颓废的氛围中。大臣们有感于此,预感到国家将要败亡了,因此内心产生了这种不吉利的想法。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翼"也是指翅膀,"采采"指鲜艳,有光彩的。

这两句也是在赞扬蜉蝣,突出表现了蜉蝣翅膀的光彩亮丽,惹人喜爱。但是联想到它生命的短暂,反而给人一种浓烈的悲剧意味,颜色越是艳丽,悲剧意味越是浓厚,生命的短暂与生命的华美构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正是这种矛盾给人以深刻的悲哀之感,美有时候就是一种悲剧。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面对这美丽的生物,它们浑然不知自己生命的短暂,只知道尽情的欢舞,肆意的绽放生命的蓓蕾,可是作为人类的观者,却通过它联想到自身,自己生命的归宿会在哪里呢?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掘"就是挖掘,"阅"就是洞穴。

这两句讲了蜉蝣的死亡,蜉蝣在经过漫长的幼虫期以后,终于在某天成功的褪去了桎梏,长出了漂亮的翅膀,这翅膀可以使它们脱离土地的限制,自由的飞翔在空中,但是经过一天的飞舞和交配,等到日暮的时候,它们的生命也到了终点。于是纷纷的从空中跌落,跌在土地上,它们洁白的身体覆盖了黑土地,死亡越多,土地就越白,最后仿佛下了雪一样,这种惊心动魄的死亡充满了浪漫的美感,极致的表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无能为力的感觉和对死亡莫可名状的向往。

"麻衣如雪",其实是死神的作品。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说",居住,止息。

诗人再一次的回到了自身,面对这成千上万的死亡,诗人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冷落,他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他的生命又将去往何处。

而这一切只等到时光流逝,大限到来的那一天,死神才会揭开最后的谜底。

我们再最后读一遍这首诗: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

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

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

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图片来源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像一场短暂的电影,而那只飞虫就是主角:诗经之蜉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