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初学者怎样进行正确的日更

在或者很多读书群里面,到处可以见到这样的标题:日更三千字。很多朋友每天不断的打卡,甚至在朋友圈发布日更海报,同时配上激动人心的标语:一个成功的写作者都是从日更开始的。

日更作为一种学习的手段,就像一把菜刀,本身并无对错,到底是去切肉还是杀人,完全取决于你怎样用它。

一:初期要用日更逼着自己输入,而非输出

现在写作变现成为一种趋势,很多人写东西就是想用来变现,但是破除那些网咖文章带来的迷雾,你一定要明白:写作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成功,即使你看不上的某种文体包括鸡汤文,都需要日积月累的锻炼。

哲学上总是说:量变会引起质变。既然写作需要日积月累,那么日更岂不是最好的锻炼方式?这个问题也要辩证的去看。

李笑来先生说:“写作=输入+处理+输出。”如果这个公式是成立的话,那么大多数日更党的问题是缺乏输入,就像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每天日更,大多数都是言之无物,甚至无病呻吟的文字,这样的日更谈不上质量,只是为了凑字数,即使日更三十年,估计也很难引发爆裂式的质变。

怎样读书

叶圣陶先生在《怎样读书》中恳切的说道:“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如果在初期没有大量的输入,没有大量的阅读,是不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的。日更其实更适合用来梳理自己的思路,用来倒逼着输入。你书架上的书、听过的视频课、看过的电影,都可以用日更来梳理,日更逼着你去大量输入,让你打牢写作的根基。

二:日更需要进行分解和因人而异

2017年末,的一个编辑公开了选小说的原则:不录用日更党的文章。这个原则引发很多日更党的不满:我辛勤日更,我每天都构思小说,凭什么不录用我的作品?

这个原则细细想来有一定的道理,好的小说几乎是不可能通过日更来完成的,记得有一篇文章介绍当年路遥写作《平凡的世界》,路遥先生每天都是冥思苦想到深夜,甚至熬到第二天清晨,一部经典的诞生肯定要经过一番辛苦的打磨,慢工才能出细活。

一部经典的文章或者作品,可以说一定是需要灵感的,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个偶得就是灵感这个调皮的东西。

套用前面李先生的公式,可以说,经典文章或者著作=大量输入+灵感+处理+输出。我们可以笃定的说,那些需要灵感的写作是不必要日更的。

有的朋友就问了:“我听了星姐的写作课,星姐说啦,一个好的写作者是不能靠灵感的。你现在又说,需要灵感的写作不必要日更。那么我到底要怎么做?”

如果问这个问题,那么星姐的写作课你一定没有真正领悟。如果用日更来锻炼写作,一定要注重分解并且因人而异。

很多人日更根本不注重分解,今天写小说,明天写散文,后天写金融,这样做根本达不到日更的目的。先找到一个擅长的文体去锤炼,擅长鸡汤文就先写一段的鸡汤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另外,如果说写作是一个圆满的人体,那么词汇、句子就像血肉、躯干,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分解锻炼去让这个人体更健康、更和谐。

要因人而异并且具备一定的分解锻炼,日更才能让你大步向前。

那些需要灵感的创作,比如诗歌、小说,这些题材是不适合日更的,那么你可以一边通过日更锻炼自己的写作基础,另一边去通过生活或者思考去找灵感,这样岂不是各不耽误?

三:日更要进行及时的反馈

有的朋友日更了很久,发现自己进步不明显,归根结底是没有反馈。

17年很火的一本书《刻意练习》,在书中整整一章都在讲导师的重要性,为什么导师那么重要,因为他会给你及时的反馈。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被很多大咖提到,就是这本书揭示了很多普世的观点。可以说,刻意练习=目标+专注+练习(在适当的区域)+及时反馈,我们要重视反馈,在日更当中,反馈是核心中的核心。

我们如果想通过日更来提高,可以加入读书群或者社群,一定要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们,让他们指出你的缺点和优点,不断的练习加上及时的反馈,你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否则,日更只是你的一个任务或者负担。

你可能感兴趣的:(写作初学者怎样进行正确的日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