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介子推值得尊敬吗?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两日。节日习俗最开始是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等风俗,寒食节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也是汉民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也就是说,明天或者后天就是古代的寒食节。

        这个节日起源于介子推,一个在历史上以“割股啖君”以及“迫君放火”被传颂和尊敬的人。

        事情是这样的。春秋时期,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在早年流亡期间,食用随臣赵衰、狐偃等奉上的野菜做的早餐时,觉得不够美味难以下咽,介子推作为另一随臣,割掉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肉汤奉送给晋文公。晋文公吃完鲜美的肉汤后,才知道肉的来源是介子推的大腿。割股奉君就是这么来的。那么迫君放火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晋文公复国为君后,大封群臣,起先忘记了介子推,后来想起来要封赏时介子推却不愿受赏,携老母隐居于绵山,此山位于今天的山西省介休县。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为官,介子推不愿意,躲在山里。晋文公心急听了馊主意令人放火焚山,想逼介子推露面,而介子推抱着年老的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人死为大。为了纪念,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绵山后来被称为介山。

        尽管千百年来,介子推被作为忠义及义不受禄的典范被广为推崇,但我认为介子推有三个方面难以让人尊敬。

        1.为人子女不够孝顺。无论,晋文公在封赏时有没有忘记介子推,无论这种忘记是否对得起当初的那块肉、那碗汤,无论是晋文公善忘还是介子推狭隘,这都是晋文公与介子推之间的事,与介子推母亲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当官就不当,有100种方法拒绝,或言辞决绝,或者委婉恳切,出于什么样的心理会让人连自己亲生母亲的生命都不顾?还要母亲跟自己一起放弃生命?这样对待十月怀胎生下并十多年抚养自己长大的母亲,是不是太过残忍?难道就因为母亲年老没有生存能力就断然葬送了母亲的生命,并让她体会子女早亡的第二重痛苦?可是,父母却很少有因为幼儿难养而害死自己子女的呀!介子推何孝之有?

        2.为人下属不够忠诚。不忠诚的第一个表现就是在晋文公重耳并未近于饿死而是早餐不够美味的情况下,而且是晋文公不知情的前提下,自愿奉送了自己受之父母不敢毁损的一块肉,这种行为说的好些叫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说的不好些叫在艰苦时期腐蚀君主、助长君主的奢靡之风,并带给君王“食人肉”的恶名。春秋时期另一霸主齐桓公不就是食用了佞臣易牙奉送的自己儿子做成的肉糜而在奢靡、昏聩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吗?不忠诚的第二个表现,就是由于不屑于与赵衰、狐偃等邀功的随臣为伍而拒绝做官。如果认为赵衰、狐偃等邀宠之人对国家有害,对国君有害,正确的做法难道不是坚守在国君身侧,循循劝导国君,或者为国君防守着这些他认为的“坏人”么?当年,齐桓公身边出现了易牙、竖刁及开方三大佞臣时,管仲劝阻无用,最终选择在桓公身侧防范这些佞臣至死未离开。不忠诚的第三个表现,就是为了追求自己所谓的离俗以死拒官,既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也留给后人关于晋文公忘记功臣并不小心放火烧死功臣的观感,也浪费了新生的晋国宝贵的行政资源。这三种行为,有哪一样利于晋国国君和国民?还无端逼迫君王烧毁了一片宝贵的山林。十年树木呀!

        3.为人同事不够友好。流亡追随时,介子推为了凸显自己更忠于赵衰、狐偃之流及其奉上的野菜,不惜割自己的肉给国君做汤。真正有才有有忠心追随晋流亡时期的晋文公的话,难道不是应该在帮助君主早日复国上多下功夫,少在争功邀宠上花心思吗?介子推这种行为是另一种形态的邀宠。另一方面,在追随晋文公助其复国这件事情上,自己与其他同事动机不一致很正常。介子推追求忠君不图报,鄙视赵衰、狐偃之流对于来日晋文公的物质方面的封赏,这两种动机很难说哪一种更好更值得尊敬。其实这两种动机都切切实实支撑了他们齐心协力帮助晋文公归复国为君。这就相当于走向小康的人们追求更高程度的富有和精神领域的美好享受,而贫困者为脱贫致富而奋斗,这两种追求本质都是一样的,一样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介子推这种不尊重及鄙视同事确实归于狭隘和沽名钓誉。

        做了这么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的介子推,给我的感觉是不孝不忠不友,在是否值得追思和尊敬上值得商榷。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样的介子推值得尊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