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痛苦的三种现代方式在西方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中,我们将受苦视作一种既定的、不可根除的、我们必须与之共处的事实。痛苦是自然法则的一部分,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一种我们不能也不应该逾越的根本界限。我们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和治疗他人或自己,但是我们多半还会认为,疾病、疼痛和死亡最终还是活在世上不可商量的游戏规则。看待痛苦的三种现代方式,分别是:约翰.穆勒及其功利主义的悖论、尼采与永恒的轮回、汉娜.阿伦特与平庸之恶。
1根除痛苦:约翰.穆勒及其功利主义悖论约翰.穆勒从出生开始,就被他的父亲,以杰里米.边沁的功利主义理论为基础来严格指导抚养,只为了一个目标,即实现边沁和他父亲的减少痛苦、将人类的快乐最大化的梦想。我们渴望痛苦不复存在,渴望能获得一种纯粹幸福的理想状态,穆勒接受的教育,让他能够朝着这个目标迈进。然而,穆勒却因存在的目标没有了价值而差点自杀,幸运的是诗歌救了穆勒的命。他从诗歌中意识到,如果他改善人类命运的功利主义梦想真的得以实现,某些永恒的美好就会保留下来,比如自然之美、我们对他人的同情、宁静的回忆等。约翰.穆勒在《功利主义》指出,最大幸福原则源于我们内心的两种冲动:第一种,是我们对自己快乐的渴望;第二种,是我们天生对他人的道德冲动。穆勒想要表达的“幸福”并不真正指向快乐,而是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一种实现自己的能力、值得周围人赞美的生活。
2拥抱痛苦:尼采与永恒轮回尼采认为,所有生命都被“权力意志”驱使——成长的欲望、坚持的欲望、战胜的欲望。对于我们的苦难,尼采认为我们可能跌入一个“虚无主义”的丧失意义的世界。基督教给予普通人以信念、象征和仪式,使其成为比挠其痒处更重要的东西,而尼采鼓励我们不要一味地抚慰自我,要完全地拥抱生活,这就意味着拥抱难以从生活中分离出去的痛苦。尼采说,没有残忍,就没有节庆。因此,人类历史上最长久、最古老的部分告诉我们,在惩罚之中有如此多的欢庆!而他认为对待痛苦的秘方就是痛苦。尼采的偏头痛让他洞悉生命的真正意义,杀不死我的东西,只会使我更强大。尼采和他的导师叔本华一样,明白疼痛、痛苦和死亡不仅是身体系统偶尔出现的问题。尼采认为我们必须与眼前的这个世界和解,没有“更好的”世界等着我们,我们必须在没有任何合理解释的情况下拥抱痛苦。
3为痛苦负责:汉娜.阿伦特与平庸之恶对于我们迷失的境况,阿伦特用“神话”一词来比喻,我们与当下的传统割裂开来,却被裹挟在过去与未来两股相冲突的力量之间。阿伦特认为,科技的发展、物质的丰富,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容易,但是我们依然有一种“独特的孤独”,我们犹如流水线工人一般,作为人,我们的意义何在。对于行动和行为,我们经常混为一谈。“行为”指的是根据外部规则所做的事情,而“行动”指的是通过我们的言行,展露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平庸之恶不仅仅体现在政治领域,已经潜入我们的工作中,让我们模糊了“劳动”和“工作”之间的差别。“劳动”实际上指我们必须做的不需要技能的重复性任务。“劳动”主要以及几乎是唯一的动机是,必然性。但是劳动没有展示出我们的诞生性。“工作”是有意义的,“工作”展现出了我们令人意想不到的人性。“工作”实际上指的是需要技能、为世界做出持久贡献的活动。工作不仅让我们了解自己的特点,还让我们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阿伦特称之为“世界”。没有阿伦特所谓的“工作”,大多数人都无法从我们的诞生性中塑造出真正的身份,所以我们拼命用消费去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