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道理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科学依据。(一)

摘抄自《运用积极心理学提高学生成绩》

 如今,他们发现,幸福并非仅仅是成功的唯一特征,相反,他与一个人的茁壮成长、取得成就的能力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研究已经证实:教育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教育可以令人更加幸福,幸福反过来又让人能够从教育中收获更多。积极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开展的大量研究结果已经证实了教育工作者长久以来即已了然于胸的现象---相对不幸福的孩子而言,幸福的孩子一般在学校里成绩更好、表现更佳,他们精力更加充沛,并且坚韧不拔、专心致志、富有创造力,而且与同学和教师相处时更加和协。幸福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提高。(8、9页)

正因如此,主观幸福感(代表“幸福”的专业术语)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因为它让人感觉很棒,而且因为它促进了与外部世界的融合。它令个体的身体更加健康,工作更加努力,与家人、朋友以及整个社区的融入感亦更加强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幸福感不仅令我们生活充满意义,同时也是一剂强劲的预防性和治愈性良药。(14页)

PERMA---关于幸福的新理论

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和经历。

参与感(Engagement,或者人们日常所说的“陶醉”):指的是你全身心地投入到手头的任务上,完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和日常琐事的感受,从而获得幸福感。

人际关系(Relationship):研究显示,健康有序、相互关爱并且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对于我们一生的幸福都不可或缺。

意义(Meaning):既为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给人提供了方向感。研究发现,相对于“追求令人愉悦的目标”,“追求有意义的目标”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成就(Accomplishment):这是赛利格曼幸福模型中最新加入的一部分。它既包括成绩、成功,也包括尽己所能地磨练精湛的技艺,从而实现毕生目标,锤炼自身的竞争力。(18页)

亚里士多德指出:所谓美德,或者说品格优势,是通过行动构建的:英勇之人之所以应用,是因为他们做出了英勇之事。换言之,一个人只有知道如何做好一件事并且亲身实践,他才会有较强的参与感,才会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借此,个体方可获得最高程度的成功与“精通”。由此看来,你所擅长做的事情越多,那么你通向“精通”和“积极成长”的路径也就更加坦荡。

(你是什么样的人,并非取决于你说了什么话,而取决于你做了什么事,行胜于言.

我参与,所以我学会了。

道理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这所学校中,主要关注点是学生的优势,而不是他们的毛病。

罗伊·鲍麦斯特总结认为:“与其他客观预测源相比,一个人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是在世上茕茕孑立,能够更加精准地预测他是否能够获得幸福。”(21页)

积极心理学家口中的“社会传染”这一术语,指的是情绪将会在人群当中传播。

福克斯·依得斯认为,学校应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优势之上,借此构建出人人互相支持、共同成长的环境。

简·达顿在她2002年出版的书籍《让你的工作场合充满正能量》中写道:与其他人接触的任一瞬间,都有可能会成为高质量的联系。一段对话,一次电子邮件沟通,一次会议进行期间的寒暄,都可能会让对方更具活力、步伐矫健、能力素质大幅提升。

高质量的联系会大幅激发积极情绪,提升人们互相帮助的可能性,提升个体坚持完成任务所需的能量,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提高任务绩效。

在他人遭遇不幸福时,除非你能够提供建设性的意见,否则,不要参与其中,要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这一点。也就是说,如果同事在一旁自怨自艾,你必须主动地抑制自己感同身受的冲动。无须去否认其他人的负面情绪,但是要与这些情绪保持抽离的状态。

不要让自己陷入到“腐蚀性”的人际关系中,让自己与之脱离关系是十分重要的,这样你才知道错不在你,而在于其他人社交方面的无能。

不要抱怨。与其他人聚在一起,共同抱怨,这必然会导致负面向下的螺旋。肯定有人会提及未曾进入过你脑海的负面想法。(23页)

良好习惯带来的愉悦,其消失的速度,要远快于恶劣习惯所带来的痛苦。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人类大脑之中存在着一套反映系统---毫无疑问,镜像神经元在其中发挥着即时的作用,当我们观察到他人遭受痛苦时,自己也会马上感同身受。我们感受的程度越深,出手相助的意愿也就越加强烈。

此种类型的同情心之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部分原因。但是,除非能够做出富有建设性的行动,我们必须去节制自己的自动化行为。

人类的大脑会镜像感受他人的经历,这种能力将会让我们受到螺旋上升或螺旋下降的社会传染的影响。通过有意识地努力,我们可以提升自己螺旋上升而非螺旋下降的概率。

我们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年代,所谓的安全感仅仅是一个幻觉,这一点已经越来越明显了。(25页)

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孩子们做好迎接未来安全生活的组合南北,还要给他们灌输一种希望感,以及面对不确定时的心理弹性。(26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道理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科学依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