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尬猴,我是卷娜。
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知识平台的风行,媒体、内容、教育的边界被打破。新型媒体、自媒体凭借其开放、社群化的特性大放异彩。
高度信息化促使媒体打通线上线下,与潜在观众、读者建立多界面、多形式的联系。而不少媒体选择了峰会、会带展、课程、工作坊等活动作为突破口。
首期【社会人】关键词:
知识经济
Brainy is the New Economy。
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个概念相对于如今普遍认知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所成立,即经济的增长取决于知识的深度、密度、应用程度。
通常认为是彼得·德鲁克首先提出“知识经济”和“知识社会”的概念,在他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中,他将从1750左右开始的三个世纪总结为知识发展的三个阶段:从“存在”到“实干”。
互联网以及移动网络的发展带来知识的快速更新迭代:旧知识加速失效、新知识不断涌现、知识碎片化程度剧增。
现役知识更新周期缩短的直接影响,“是人们对知识的焦虑与渴求,是强烈的学习意愿,是整个社会在向更需要知识与创意的社会跃进”。(《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方军)
可以说“管理革命”与互联网、大数据大发展息息相关,进入这个阶段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量的规模已远远超出人类社会所能全部掌握、记忆的能力范畴,因此人们在焦急汲取新的知识时,对知识的内容与形式明显有了几大新的需求:
形式更扁平,即复杂程度低、消化需时更少;内容的可应用性更强,即具有场景化的价值;互动的程度更高,即信息双向传递、反馈机制完善。
如知乎、在行等互联网知识平台大大拉近了“权威”、“专家“与内容消费者间的距离:从前,知识与经验掌握在少数的顶尖从业者中,内容消费者往往只能通过传统媒体与内容方单向地接收知识,邀请专家分享的话语权基本垄断在大媒体的手上;如今消费者可以在知乎上邀请行业大咖回答问题,也可以通过在行预约业者分享,甚至可以通过评选优秀的答题者来制造大V,这种话语权的转移催生了内容消费者渴望与“专家”大量地互动、交流、建立联系的需求。
这些需求共同导向的一个趋势,则是内容平台/媒体向内容产品化、实体化发展而跨界出新的商业模式,其中的一个大方向当属MICE。
需求累积到一定程度必会得到回应:线下的活动与会议就是一个极佳的解决方案。
从读书会到行业峰会,从工作坊到百人大课堂,这些形式各异的活动都可以提供及时、多维度的反馈,在情感上与消费者形成互动,同时凭借其周期性增强用户的黏性。
媒体开始将这一类活动添加至profile当中,组成新的产品矩阵。此类活动的展览往往依附于会议,作为媒体的第三边收入(赞助方)形式存在。
纵观下来,这些活动普遍具备以下特征:
1、以垂直行业为切入点,尤其是知识、技术更新迭代较快的行业。
密集、高频率的峰会活动,背后的逻辑是解决摩尔定律带来的新知识持续、大量涌现而带来的焦虑。这里挑选了科技、智能行业为例,正因为科技、创新瞬息万变,科技知识点的高速更迭向人们提供了反复地、不间断地有参加峰会活动的驱动力。
根据前面提到的“实用性”定理,人们需要从峰会活动中清晰看到这些技术如何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与生活中;从垂直行业切入保证了峰会的“效率”,同时避免了陷入主题太泛、内容太虚的陷阱,加上媒体所拥有的行业资源加持,提高了峰会成功的概率。
以亿欧举办的GIIS全球产业创新峰会为例,2017-2018年已举办了75场峰会,遍及汽车、家居、大健康、物流、新零售等行业为切入点,其中不乏达到千人规模的场次。
2、以内容带动商业,以教育带动营销。
“知识经济”一个最大的特点是,知识和内容才是产品,而其传递的形式,毋论线上线下,是这个产品的容器。
在这个背景下,峰会活动的核心与目标与传统的展览会有了差异:峰会活动以教育、传递知识为核心,而传统的展会多以促进行业发展与交易为目的。这样对比之下,知识经济下的峰会活动的商业性质减弱,教育性质增强。
然而,峰会与活动亦同时扮演着面向双边市场的平台角色,当内容聚集了精准的观众,容器本身的商业价值也显现出来,双边网络效应促使行业的企业、商家愿意付费参与进来。更重要的是,技术发展迅速的行业中的消费者,往往学历背景高,在作出消费决定之前需被投入大量、优质的教育,而峰会活动因其时间、空间、内容的集中性,应成为这些行业的首选宣传媒介。
以Ofweek的产业会议为例,很多商家以峰会赞助的形式参与,获得在论坛中宣讲以及在会场摆放展台的宣传机会。观众对这种形式的营销明显接受度更高,品牌认同度也更理想。
3、参与门槛降低,注重活动体验与参与感。
互联网颠覆“知识经济”的其中一个明显表现,是“万民参与”的知识多向传递。“Prosumer”(生产消费者)一词精确地描述了现实在UGC风靡的知识网络中用户的角色。当消费者发言、回答、生产二次知识的平台功能被激活后,用户再不满足于一味的接受资讯,而是渴望与知识权威、知识同伴产生互动、得到反馈、建立联接。
在此背景下形成的峰会活动,亦承接了这些特点。峰会的开放程度更大,从以前的业内人士、权威人士,开放至现在的兴趣群体、从业草根,与会者无需具备什么行业资格、经验,也可以参与发声,找到同层级的小圈子。
除了门槛变低以外,更多活动开始关注环节的设置以及多元因素的添加。互动性的活动能极有效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更促进灵感与创意的相互碰撞,为后续制造用户黏性提供原动力。
以虎嗅网的F&M(for Fun for Money) 创新节为例,2019的F&M上与会者可以参加不同的活动,领取F&M币,然后到自动兑奖机兑换礼品。在会场中主办方留了一块空展台,供参会的朋友自由发挥,往上面画画贴贴纸。FM之夜找来了DJ小姐姐大碟,还有尬聊脱口秀、创作歌手走心演唱《逃避不是好出口》,and肯德基带来的“回到未来”时尚复古秀,极好地实现了"for Fun"。
以上。
微信公众号:卷娜小敢敢。
商业/职场类影视解构 | 宅
职场技巧分享、MICE/MKT行业思考 | 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