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21 | 马车上的一课

【原文】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任何事情都要置身于情境中理解,才生动,才能还原那时的真相,且不说真相是否真实,只要道理比真相有价值就行了。

孟懿子何许人也?懿是谥号,他是鲁国的大夫,三大家之一,正是夫子本国的从政人物,类似于现在的中央部长级别。你说一个这么大的人物,来问教于夫子,对于夫子来说是多么振奋的一个事例,夫子肯定不会放弃这么好的一个说教机会。以令人不解的二字“无违”便结束了问教,的确令人费解。一般说来,常人定会像樊迟样问“何谓也?”但是一个中央部长级人物,他来问你就不错了,来问了,你居然说些我通俗得不能再通俗的答案 “无违”,孝就是不要违逆,这么简单的道理,就是不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及话题,就那只有快闪了。

樊迟是谁?那就是向夫子“问稼、问圃、问仁”的人物,被夫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从樊迟本质上寻究竟。樊须是农民出身,在拜师孔子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处任职,孔子回鲁国后才入的孔门。说到鲁国,当时三大贵族执政,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鲁国的权利一直在季孙氏的手中。

在为学上,樊迟真有不耻下问的精神。不仅向孔子三次问“仁”,还问“知”、“崇德、修业、辩惑”等,但三句不离老本行,还问种植五谷和蔬菜的事。人家也没错,好不容易想问到自己擅长的领域,却被孔子斥为“小人”, 那么有教无类还得另说。看来夫子的理论,从言行就可知,是偏向于上层的,是有别于基层的。

被孔子定位为“小人”,所以在学业上成就不大,从鲁哀公齐师伐鲁一战中便知,他不仅有谋略,还有勇武精神,因为没有丧失自有的本色,也就不妨碍他成为孔门弟子中的佼佼者。

从以上情境便知,人性搁置哪里都一样。夫子带着有色的眼镜看樊迟,孟懿子也会戴着有色的眼镜看夫子。

回过头来,话说一半,最难受的还是夫子,夫子找不到人说,便一股脑的掏给了切合时宜的驾马车的差生樊迟。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驾马车,孔子樊迟说:“孟懿子问孝于我,我跟他说,孝就是不要违逆。” 从这句可以看出夫子的欣喜。

樊迟曰:“何谓也?”,樊迟合乎寻常的回了一句,“为什么?”便聊上了。

既然孟懿子为鲁国的高官,夫子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只要你视天下人如父母,不违背天下人的意愿,便是大孝,便是“无违”。因为当时三大家执政的时候,在葬礼祭礼方面经常僭越,有时甚至用天子之礼,鲁国之乱也源于此。

后面三层意思,就是夫子想阐述的,也是夫子想训导孟懿子的。

其一,“生,事之以礼”,父母在世的时候,事之以礼,以礼孝敬。

其二,“死,葬之以礼”,父母去世的时候,葬之以礼,感恩父母。

其三,“祭之以礼”, 父母去世之后,还要祭祀,怀念常在。

    孝是夫子的重要思想,是为人的根本,就是为政的根本。这也是将孝放在为政的根本意思。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论语》21 | 马车上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