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观《换个角度看课堂》

周三,我们迎来了一位大咖级老师――王文蓉教授,王老师是广西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专家组成员,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教育部“校长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王老师的课讲得幽默有趣、生动实用、别出心裁。王老师以唱歌开始,还以唱歌的形式结束,歌唱得好听,课讲得更为精彩!

图片发自App

王文蓉老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给我们分享了“学生心目中的理想课堂”。对于学优生:有些问题,我们能回答的,希望老师会看到“我”举高的双手;偶尔当老师的感觉真好;课堂中我们能做的事多让我们去做;多设置些有梯度的问题。普通学生:希望课堂有激情,老师给些辅导,多些任务给我们。学困生:希望老师多鼓励,多包含,多设计些活动,在活动中有同学会帮助我们,让我们没有压力、很轻松,希望老师多给予指导。

图片发自App

王老师倡导创新课堂教学的追求――落实学习规律。

图片发自App

简而言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有定规。主张课堂上,孩子们多动脑,多动手,多参与。

看似简单,真正的落实在课堂中,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一点点去摸索。

王老师讲到观察课堂的三个指标:1、学生参与性,2、有效的参与,3、公平的参与。还用具体的例子为我们生动分析了采用讲授式、问答式、任务式等不同的方法出现的不同的结果。

课堂中,不管是采用讲授式、问答式、任务式、先学后教式、生成式、学生自组织式,最终是应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把学生该做的事还给学生,我们要学着做一个聪明会“偷懒”的好老师!

图片发自App

反思自己的课堂,我的教学模式还在讲授式、问答式、任务式之间徘徊。刚开始对于课堂不敢放手给孩子,怕孩子们学不好,成绩考不好。老师在课堂上使劲的讲,反复的讲,就怕孩子们学不会!实际课堂效果并不理想。直到后来,我们学校采用小组教学,运用“581”新课堂模式。我们切实体会到了小组教学、导学案教学的好处。我们的“581”课堂模式是预习课5步,展示课8步,反馈一步。

具体流程是:
预习课:揭示课题――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引导点拨。
展示课:导入新课――解读目标――分配任务――展示提升――争做法官――自评自纠――组间评价――盘点收获。
反馈:即达标测评。
具体的阐释:预习课:1、揭示课题,即学生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2、明确目标即根据学习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制定的三维目标。3、自主学习,即学生独立自主完成导学案上设计的任务。4、合作探究,即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质疑的过程。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讨论交流。解决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组里必须人人发表观点,并且小组长归纳总结成果。5、引导点拨,即在学生讨论疑难问题的过程中,老师适当的进行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往正确的方向思考。
展示课:展示课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分八步完成。1、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可采用多种形式:如歌曲导入、漫画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等多种形式,具体有什么方法可以因课而定!2、解读目标,即让学生集体解读,这样有利于学生有效的把握课堂。3、分配任务,小组长随机抽取领取各组的任务,然后回到组内先集体讨论,然后再进行明确分工,组长带领组员把自己的答案分工认真板书到指定的黑板上。4、展示提升,即当各小组准备完毕后,按照任务抽取的顺序,各小组依次展示、点评、挑战,可谓快乐课堂你争我抢!5、争做法官,即任务展示完毕,学生集体看板书,纠正各组内的错误。6、自评自纠,即学生根据各组内的展示,结合自己的导学案查漏补缺改正自己书写或答题的错误。7、组间评价,即小组长统计展示课上学生参与的次数,用积分制来完成。8、盘点收获、即课堂即将结束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所得,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信心。
反馈: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精选当堂达标的练习题,进行达标测评,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

我们学校的这种教学模式适合中高年级,并且教学效果很好,我以前带的班级一直用的这种模式。班内学生学习氛围浓厚,每个小组都是你争我抢,唯恐自己小组落后。小组内,涌现出兵教兵的现象,老师解放了,组长得到锻炼了,学困生有人帮扶了,在活动中也找到自信了!

我们现在是二年级,我也开始尝试用这种模式教学生字。现在学习生字我们班基本上都是小组长上台来讲,并且讲得有声有色。对于有困难的生字我才来点拨!小组长在讲解生字时,会用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猜字谜、形近字辨析等多种形式来识字。组长在讲解生字时,常会提醒学生,哪里易出错,还会用形近字来比较,帮助识记。学习生字时,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都争着上台当小老师,其他学生与小老师的互动也特别积极。

我们的课堂与王老师讲的教学操作流程还有很大差别,我们做的还不够好,许多地方还需完善。只要我们迈出了第一步,慢慢摸索着,会越来越好!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观《换个角度看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