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曼彻斯特:悲剧不是人生常态,悲伤是

​写在前面的话

很多人在观影的时候流泪了,我没有。

对于我这么一个极度感性的人来说,这种情况倒是少见。但并非我不悲伤,只是这种悲伤、还有眼泪仿佛被某种看不见的东西牵制住了。

就像影片蒙上的那层淡淡的蓝色,如迷雾般飘渺,伸出双手也无法抓住,却深深影响着你看待眼前一切的心情;又像主人公Lee那张没有太多表情的脸,平淡、甚至乏味,却在暗处有一丝对抗的力量,使他迟迟无法露出笑颜。

Lee

这是一个安静的故事,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又没有太多情绪的宣泄。

它发生在“海边的曼彻斯特”。

这是一个完整的地名,并非英国的曼彻斯特,而是美国波士顿附近一个海边小镇。它原名Manchester。当地人为了更好区分,才将此地改称为Manchester by the sea。

这里的冬天寒冷彻骨,大雪纷飞当肆虐的寒风在小镇的街道上、码头上撒起欢来时,人们却不得不弓起脊背,缩着脖子,眉头紧促,加快步伐,以止住那直达心底的冰冷。

它就像生命里的悲伤,安静、冷清,在一边打量着你,从不对你大喊大叫,只是时不时伴着风送来阵阵低语,让你不得不低头。

这里的海浪,沉默又响亮。当人们嬉戏欢笑时,它无声地看着一切;当人们悲伤痛苦时,它却不厌其烦地唱起了往日的歌。它很少带来暴风骤雨,却承载着所有的回忆,慢慢地拍打着海岸,逐渐浸湿人们的眼睛。

“我的心都已经破碎了,它会一直破碎,相信你也是。”


Joe和Lee

Lee和他的悲伤

在我看来,数字“2”似乎是这个忧伤故事的关键词。

2是两条线索,是两种悲伤,也是两个必要面临的挑战。

如果把《海边的曼彻斯特》比做一条尼龙绳,它便是由两股细线拧成的。一股是当下现实,一股是脑中回忆,两者交替出现。

而这两条线索又各自发展成Lee的两种悲伤。一种是眼前哥哥Joe的离世,另一种则是曾经那场由于他自己的疏忽造成的、带走了三个孩子性命的、直接造成他婚姻破灭的大火。

整部影片过程中,摆在Lee面前的问题,或者说是Lee必要面临的考验也是两个。

一个是坦然接受哥哥Joe的死亡,另一个则是面对侄子Patrick。

前者的最大障碍在于Lee对哥哥深深的爱和不舍,以及那些搅得他心神不宁的往昔、那些他们共同创造的美好时光。

而Lee不愿意成为Patrick监护人的根本原因,则是他对自己无法承担家庭责任、无法拥有爱和幸福的坚信、以及他对自己这条生命存活的意义抱有的深深怀疑。

Lee,Patrick和Joe出海

当回忆袭来时,导演肯尼斯·罗纳根并没有特意提醒观众,也没有让画面特别呈现泛黄或是柔化的效果,更没有戏剧性的让往昔的人物从一片白色或者一束光里走出来,反而是让那些回忆毫无征兆的出现。

观众只有耐着性子浸入这个故事,才能在后续的情节里慢慢揭开谜底。

因为他无意将Lee所有的悲伤和过往一下子砸向我们,而是要将它们娓娓道来。

看似突兀的剪辑又何尝不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呢?

幸福的过往也好,笼罩在心头的阴霾也罢,我们的心事似乎总是突如其来,又挥之不去,使人来不及反应。

影片开头便出现的,Lee和Joe还有年幼的侄子Patrick在船上钓鱼的场景,是Lee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也是贯穿影片始终的闪回片段。

导演对于这段记忆的描绘,几乎采用的都是远景(Long Shot),甚至是最大远景(Extreme Long Shot)。

我们很难看清当时船上人们的面孔和表情,只能远远听着他们交谈的声音。

或许是时间已久,Lee再难清楚记起当时的种种细节,又或者是他刻意不去仔细回忆,怕勾起往事的汹涌。

“其实我们无处可去,身上背负着伤痛,没有救赎、没有解脱,可这才是人生啊。”

Lee

或许是执念在作祟吧

Lee的生活是灰暗的。

那里曾经遭遇过最强烈的打击,而如今却是一片无人问津的废墟。Lee就躲在这残垣断壁之下,时刻警觉着。

他将自己封闭起来,不让别人靠近一步,也不多说一个字,与周遭的一切充满了敌意和误会。

他就像他那只过时的、信号不好的手机,在当下找不到归属感,无法与他人顺畅地沟通;又像一只安静的刺猬,没有过多的言语,却备好了一身的刺,静静地积蓄着力量,暗自和生活、和这个世界较劲。

他恨,恨年轻的自己不谙世事、被一时的快乐和放纵麻痹了大脑,终于酿成大祸;也委屈,委屈妻子离他而去,留下他一人,自舔伤口。

(说到Lee的妻子,插一句题外话。她的扮演者米歇尔·威廉姆斯曾在《断背山》中扮演恩尼斯的妻子。恩尼斯骗她说自己要和杰克去钓鱼。而在《海边的曼彻斯特》里,Lee也常常离家和哥哥去钓鱼。我观影的时候不禁觉得她可能和钓鱼这项运动有某种宿命般的联系Hhhh。)

Lee和前妻Randy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条热门话题,题目是:当代成年人为何哭泣。

下面的回复中,很多人在得知亲人身患绝症时没有哭,苦苦加班到深夜时也没有哭,被人算计、背叛时也忍住了没有落泪,却在外卖没有准时送达或是雨天忘带雨伞时崩溃大哭。

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我在那么多大事上都忍了,生活为什么不能在小事上放过我?”

Lee似乎也是如此。

他可以在失火时竭力忍住情绪,把妻子送上急救车,可以在哥哥去世后忍住哀恸,尽力去安排后事,也可以在老板剥削他的时候,装作无所谓,轻易不反抗。

可是别人简单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是无意间的碰撞,都能激怒他敏感的神经,使他在三秒内迅速吐出那个常挂在嘴边的F**k,顺便伸出无处安放的拳头,冲着对方的鼻子大打出手。

Lee放任自己的生命日益颓废,堕入深渊,却无意自救。他像个叛逆的孩子一样,执拗地对着生活宣战,告诉它,即便自己痛苦失意,也是因为自我的主动放弃。

他不愿承认他是在残酷生活的考验面前才败下阵来。

Lee在酒吧打架

而Lee身边却有一个人和他截然相反,这个人便是侄子Patrick。

他善于社交,懂得如何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有很多朋友,在情场上也是游刃有余。与Lee毫无热情的生活相比,他仿佛充满了活力。

可是他的身上并非没有Lee的影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Patrick是Joe和Lee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缺少母爱,母亲酗酒,总是浑浑噩噩。他大部分的时间是与父亲和叔叔一起在那条船上度过的。

一方面他像父亲一样体贴周到,也成为了Lee和这个世界之间的润滑剂,而另一方面他又像年轻时的Lee一样贪玩,对性的态度随意,责任感不强,爱说脏话,脾气暴躁。

相比于Lee的尖锐锋利,Patrick是圆润的。

面对生活里的种种不幸,他没有执念,而是早早地低了头,示了弱。所以他能原谅母亲,能在太平间看到冰冷的父亲的尸体时允许自己懦弱地掉头就走,敢于袒露自己的消极情绪,也毫不掩饰面对冷冻鸡肉时的恐惧。

Patrick

他让我想起葬礼上那个大声啼哭的婴儿。

也许到了人生的这个时刻,只有孩子敢于无所顾忌的听从内心的声音,喜怒皆形于色。他们的幸福也好,软弱也罢,都是可以与外界分享的。

而成年人早在生活的洗礼和教养的熏陶下,变得小心翼翼。他们时刻告诫自己,不能被生活击倒,因为“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殊不知就是背负了太多这样的执念,才使我们疲惫不堪,加剧了悲伤。

“我做不到啊。”

Lee安慰Patrick

捡起棒球吧

Lee何尝不是在与自己较劲,与心中的内疚和不甘较劲。

任凭他再怎样冷漠、颓废、执着、不低头,自己的快乐都不会增一分,生活的悲伤也不会减一分。

小镇的冷风仍在吹,不管他们是做好了保暖,还是衣着单薄;海边的浪也一直在拍打,不论他们的船是伴着笑声出海,还是只能静静停泊在岸边。

只剩下他自己,在固执中一次又一次被自我的尖锐所伤。

所幸的是,Lee最终还是在George的面前流了泪,在餐桌上对Patrick大方承认“I can’t beat it”,也开始逐渐收敛自己的执念。

Lee和Patrick

Joe的葬礼结束后,Lee和Patrick走在乡间的小路上。Patrick去便利店买了冰淇淋,而Lee则在店外的地上捡到了一个棒球。

后来,Lee便一路抛玩着这个球。

一次失手,棒球落了地,滚到马路一边。Lee没多看一眼,就继续往前走。

这便是他曾经的态度。当棒球不给他这个面子时,他要保持自己的自尊和高傲,不弯腰去顺从它。当生活给他带来不幸和痛苦时,他也要咬着牙拒绝认输,只为了争那一口气。

可是此时,Patrick却将棒球捡起,再次抛给了Lee。

这似乎意味着,在和Patrick短暂的相处过后,Lee最终将会学会服软,学会接受,也慢慢继续前进。

虽然对于火灾的阴影,他还是无法释怀,并且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他都很可能不会放下,但他至少开始逐渐放过自己。

而对于逝去的哥哥,虽然亲人离去的悲痛一时难以放下,但他也开始学会允许这种悲伤的存在,并且勇敢地回到那艘船上,重拾钓鱼的乐趣。

Lee和Patrick

船随着海浪左右摇晃,Lee和Patrick静静地拿着鱼竿看着海面。

逝者早已离去,就像那个关于鲨鱼的笑话,随风飘散。

太累的时候就低头吧,悲伤的时候就流泪吧。

我们不需要向谁证明什么,只需要没有遗憾地活着。

你可能感兴趣的:(海边的曼彻斯特:悲剧不是人生常态,悲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