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内驱力的培养

为什么我们在训练中一再强调,要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故事,在一个院子里,有一块空地方,还有一群爱踢球的小孩,他们只要有空就会在这块空地方踢球,把院子里的人弄得都烦躁了,大人们采用呵斥,惩罚等方式没能让这个现象改变。


有一个老者,他就跟这帮小朋友说,“你们每次在这里踢球都很热闹,帮我排除了不少寂寞,给你们每人1块钱以表感谢”。在后面的几次,老者给他们的钱是逐渐减少,有一天,干脆就不给他们钱了,那群小孩就质问老者,为什么不给他们钱了?不给钱我们就不在这里踢球了,不给你排除寂寞了!就这样,这群小孩就再也不在这里踢球了!


从这个故事里可以看出,当人依赖于外界对他的评价而行动时,这样的行为坚持不了多久,只有他有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他的行为才能长久保持。


那怎样才能在训练中培养他们的内驱力呢?

我们来看一个公式


内驱力=兴趣(喜欢)+乐趣(有成功体验)+价值感(有贡献)


从这个公式中,我们就会找到方法,首先要建立兴趣,然后让他得到乐趣,最后让他有价值感!


因此,在我们的训练中,一定会以游戏的形式来进行训练,并且会应用情景化(把训练编成一个小朋友熟悉的故事,并有角色扮演,利于低龄小朋友理解),让他们先产生兴趣,在这个情景化中,会把有关于足球的一些技术动作,也比喻成一些故事里的行动。这样,他们就会形成兴趣!


在训练中,会出现失败的现象,教练就会根据他的情况,进行指导,或让他观察别人的正确动作,或单独进行示范,或通过提问引导,或通过白板画图等方式(小朋友学东西存在3种基本模式,听,看,做。因此,教学中都要有这些涉及,帮助小朋友们更好的进行吸收),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成功体验,也就有了乐趣!


最后就是让他们觉得自己的行为对别人有帮助,才能形成这种价值感,因此,在训练中,会有各种不同的任务安排,各种形式的展示,各种不同的分组,各种不同的点评等。


比如,给一些小朋友进行分组,这个组里面有能力好的,也肯定有能力差的,那就会根据他们的能力差异,进行不同任务的安排。


让能力弱一点的只需要获得指定分数即可,他就是给这个集体做了贡献。然后,再给他进行任务升级,让他面对挑战,形成更大的价值感以及“我能行”的这种自信心!


还有不少例子,不再一一列举,当他们在整个训练中,有了兴趣,有了乐趣,有了价值感!他的内驱力就开始萌芽!经过一段时间的参与,他就会形成这种强大的内驱力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内驱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