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为什么不问前程不求质量,也要活下去?

为什么不问前程不求质量,也要活下去?

今天我想说的这本书是《活着》,它的作者--余华,在中国很多人都已经非常熟悉了。在稍大一点的书店都可以轻松找到他的全集,如《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在雨中呼喊》等。他和《追风筝的人》的作者卡勒德.胡塞尼一样原本是个医生,而且是个牙医。
【在这里@牛犇犇@madeleine@waiting , and so on ,你们都有潜质.....】

但是为什么转行开始习作呢?据余华自己说:“我写作并没有什么高尚的目的,就是改变自己”

活着有什么意义,这个问题是很多人一生都在追问的,那么幸运的是,余华32岁就找到了这个答案’把它写成了一本书《活着》。两年之后也就是1994年,这本书又被改编成了电影《活着》,由葛优和巩俐主演,张艺谋指导,还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

这本书里讲的过去那段历史仅仅作为故事的背景,而它的核心是一个人和他自己的生命的关系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应该叫死亡 而不是活着。因为它确实写了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

故事的讲述者“我”,是一个到乡间采集民谣的采风者,他遇到了一个叫富贵的老人,这个老人就开始向这个采风者讲述自己的人生。

富贵原本是一家富庶人家的子弟,他生性好赌,败光了祖上留下来的所有家产,他的父母接连去世,之后他的老丈人就强行把他的妻子“家珍”带回娘家,只留下富贵和女儿凤霞相依为命,而家珍肚子里的孩子出生之后,她又回到了富贵的身边。这时候,没有了家产的富贵,一贫如洗的富贵,却不小心被抓了壮丁,去拉大炮。后来,被解放军放回了家,一家人终于团聚。但是回家之后,富贵却发现,自己的女儿因病成了哑巴,又因为连续几年的饥荒,家珍得了软骨病;儿子有庆因为给县长的媳妇献血,抽血过多死了。女儿凤霞嫁给了一个偏头的残疾的人二喜,之后,凤霞因为产后大出血而死,二喜一个人带着孩子“苦根”长大了,这个时候,二喜却又意外遭受工伤而死,“苦根”因此回到了外爷"富贵"的身边,“苦根”又因为一次吃豆子撑死了,这时候的富贵已经失去了所有的亲人,最后和一头老牛相伴,度过残生。

相信你跟我一样,充满了疑问:这么多亲人的相继离去,而且他们的死亡充满了悲剧和吊诡的色彩。就是这样一本让人看完感觉压抑得透不过气的一本书却逼着你去思考,
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活法?为什么种种天灾人祸之中,他们仍拼尽全力地活着?活着究竟为什么?这些苦难带给受苦的人的,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这本书里的活着到底是哪一种活法?

首先,我们把活法分成两大类,一种是生活,一种是生存。现在我们大多数人拥有的都叫生活,但生活的基本前提一定是生存,你首先得保证自己不至于饿死,这在今天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在话下,似乎很容易。生存问题解决了,于是我们开始谈生活品质,谈工资,谈消费……《活着》里面,年轻时的福贵也是这样的,书中有一段他的自述:

我年轻时吃喝嫖赌,什么浪荡的事都干过。我常去的那家妓院是单名,叫青楼。里面有个胖胖的妓女很招我喜爱,她走路时两片大屁股就像挂在楼前的两只灯笼,晃来晃去。她躺到床上一动一动时,压在上面的我就像睡在船上,在河水里摇呀摇呀。我经常让她背着我去逛街,我骑在她身上像是骑在一匹马上。我的丈人,米行的陈老板,穿着黑色的绸衫站在柜台后面。我每次从那里经过时,都要揪住妓女的头发,让她停下,脱帽向丈人致礼:
“近来无恙?”
我丈人当时的脸就和松花蛋一样,我呢,嘻嘻笑着过去了。

我们可以看到,那时候的富贵是一个多么风光的人,他的金钱给了他纨绔到底的权利,让他不知天高地厚。

但是后来,不断的豪赌令他把祖上的家产输的精光,福贵面临的,从生活问题变成了生存问题。怎么活下去?与其说,人必须面临过生死问题,才懂得生命多么重要,不如说,人必须面临过生死问题,才知道你自己多么热爰生命,才知道你是多么想要活着!

如果人们珍惜他所拥有的,就能不失去吗?也不见得。就算你不像富贵那样游手好闲,但总也敌不过天灾,也敌不过历史的裹挟。比如说富贵,他不慎遇到了国民党的一个连长,就被强行抓去拉大炮,过了几年,好不容易回到了家,一家人刚团聚,靠着五亩地过活,大锅饭时代来临了,本来就少的可怜的那点地有变成了公有的,没过多久,饥荒又降临了。

无论贫穷还是富人都有可能突然之间一无所有,人活了一生死亡终结了所有,那么人应该如何生活?是要贯彻自己的快乐,还是要为他人奉献呢?
我们先来看一段富贵被抓去拉大炮时候的描写:

伤号越来越多,只要前面枪炮声还在响,就有担架往这里来,喊着一、二、三把伤号往地上扔。地上的伤号起先是一堆一堆,没多久就连成一片,在那里疼得嗷嗷直叫,那叫喊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和春生看得心里一阵阵冒寒气,连老全都直皱眉。我想这仗怎么打呀?天一黑,又下起了雪。有一长段时间没有枪炮声,我们就听着躺在坑道外面几千没死的伤号呜鸣的声音,像是在哭,又像是在笑,那是疼得受不了的声音,我这辈子就再没听到过这么怕人的声音了。一大片一大片,就像潮水从我们身上涌过去。雪花落下来,天太黑,我们看不见雪花,只是觉得身体又冷又湿,手上软绵绵一片,慢慢地化了,没多久又积上了厚厚一层雪花。

在这个转瞬间没命的年代,福贵和_家人没有做选择去怎样生活的权利,他们能做的就是还是拼尽全力地活着。我们看到,这本书里所谓的活着,就是无论有怎样的困难,我们都要不问前程.不求质量的活着。面对苦难,人们所表现出来的顽强和忍耐,在我们现在这种动辄就去抱怨、放弃的时风之下,我们也许很难真正地体会到了。可以说在我们这些不至于这样去活着的人的眼中,这样活可能还不如去死。

那么,《活着》这本书只是简单地鼓励我们去承受苦难吗?当然不是,它其实想让我们看到,人就算是这样活,那也得活着。

二 为什么无论任生活如何捶打我们.我们都要活下去?

这个问题,对我们来说,也许真的太难了,因为我们甚至大多数是讲究生活的人。我们想要学习、改变、很少有人能面对那么多的考验,我们甚至不相信,如果换成是自己去面对这本书里的人的经历,还能活下去。
但是如果问,为什么活着?你心底一走有可以立刻跳出来的答案.这个答案也许就是,羁绊
羁绊所联结的是亲情、爰情、友情,我们自生下来就已经不是一个个体,我们有着各种身份,儿子、女儿、丈夫妻子、父亲專,但可一个人的离去,都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情。

在富贵被抓去拉大炮的几年间,当他看到无数的尸体,他唯一的念头就是“还有机会和家人团聚”,如果没有了这个念想,面对身边的人每天一个个死去,相信富贵也能把自己吓死。

而在富贵输光了所有家产,可以说家道败落的时候,家珍被开米行的父亲接回了家,在生下了儿子之后,家珍又回到了富贵的身边。那么家珍为什么不干脆回到娘家过自己富家小姐的生活呢?她为什么要选择和穷光蛋的富贵生活在一起呢?这就是因为这个世上远有比富足的生活更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羁绊”。

那么我们看到,在苦难之中,永远有家的温情值得牵动,但是当“苦根”也就是福贵最后一个亲人都死了。为什么福贵仍然要活着?而且那样乐观地活着?
为了什么而活,也许很多人的答案都是:为了我爰的和爰我的人而活。这是几乎所有人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答案,但是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亲人都离开了,人是不是就可以放弃活着了?但是,你的生命始终是你自己的啊,虽然它和很多人有密切的联系,但最终的掌握还在你自己的手中,那么一直以为自己在为别人而活的你,这个时候,你再问自己为什么而活,还找得到答案吗?

不问前程不求质量的活,究竟为了什么?你看到那些流浪汉,你看到那些躺在病床上也许一生都不会爬起来的人。没有为什么,没有什么客观理由,只是在死亡面前,他们活着的本能终于显露出来,他们只能活着。
福贵的活着,不为但可伟大的理想,不为成就自己或者他人,国家而活。只为活着的本能本身而活,这种生命力才是真正坚不可催的。为什么活着,以前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羁绊,理想……但是这些都实现了或者都毁灭了以后你会发现,你仍然想要活着。因为活着的本质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光鲜、伟大,活着就是人无法抑制的本能。

三 那么只想着活着的福贵,一生被摧残,但苦难给他的仅仅只是摧残吗?

在余华的笔下,这些人死得非常草率’甚至死法荒唐至极,为什么余华要把人写的生得卑微至极,连死都不能轰轰烈烈?

因为事实就是这样的,人生的终点不是任何高点的奖项,而是死亡。余华想提醒人的是”苦难和卑微”也许才是常态”风平浪静“的小康生活已经是一种莫大幸运。但是如果苦难降临”也别让苦难带给你的只剩下麻木和绝望。

故事的叙述者我,在收集乡村民谣的时候遇到了很多老人他们和福贵一样大,一起经历过同一个时代,身上承受过同等重量的苦难。不同的是他们麻木了,被苦难折磨得失去了灵魂。这让我们看至啲是,尽管同样的命运,降临在同一群人身上,但是这群人还是可以选择的,他们可以选择用自己的经历把自己变得更豁达、晓畅。

其实苦难是一个很奇妙的东西,像吃亏是福和挫折使人进步这样的观点,简直可以说是强行给人灌鸡汤了。因为事实上,苦难不仅不能给人带来财富,还会给人毁灭性的打击。如果苦难已经来袭,我们最多只能是变废为宝。

那么我们到底怎么走出苦难?不,其实,你根本不必走出苦难。如果生活让你失去了什么,你肯定注定已经无法将它追回来,比如你逝去的青春和随风而去的那份纯真。否则这也不叫苦难了,对吧。那么你能做的是什么?
这时候,客观事实已经不可能改变了,你只能把看事情的主观角度改变。苦难让你痛不欲生,那你就一定要把握这种痛感。你要知道,你现在拥有的一切是多么难得。
苦难让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和分量,知道生命它不是一种免费的公益品,它其实艰难求存。
生活中“风平浪静”的人是大多数的,而大多数人会被日复一日的无聊和空洞侵蚀,活着对他们来说不在话下;他们要想的只是怎么过得更好一点,也正是因为活着对我们来说太容易,所以没有人珍惜这个不需要我们付出努力的活着。你一向可以看到身体健康的人抱怨生命,而那些身体有缺陷的人反而更珍惜生命。

如果有一天我们像福贵一样,遇到了灾难”我们是不是才终于能知道,从前的日子有多么难得。当生存乃至整个家庭的温饱都负担在福贵身上的时候”福贵终于感到,仅仅是在这个世上活着.也是需要我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的。而当感到连活着都要付出努力,你就能真正感受到生命重量了,也就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了。感受到苦难的人”会比其他人更珍惜生命。
人世无常,人终将死亡,我们又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这三句话基本上可以概括人的一生了。

少年去游荡.游荡意味着自在,同时也意味着寻找”它描述的是少年一种追问生命意义所在的状态。人到了中年,会面临很多限制”家庭、经济、金钱成了一个人最大的保障,也成了一个人安全感的最大宝藏,你
随时会被天灾人祸所击垮,每个人都恨不得可以挖掘到一处宝藏,一劳永逸。人到老年呢,等到孩子长大,成为少年,长成中年,曾经的自己,已经成了老年,老年还需要为谁而活呢?只需为自己”当发现是为自己而活的时候,只发现宝藏不想要,游荡也游荡不动了,清心專欲像和尚一样度过最后的时光。
虽然很多人年少时是游荡过来的,但是看过来之后总是觉得浪费了时间,如果年少时就想着掘藏多好。但如果真的少年就想着掘藏,真掘到了老来又会觉得荒废了年少的好时光。
所以人最珍贵的,也许就是懂得。心怀游荡理想,现实生活中却去脚踏实地地找到自己的宝藏,但在找宝藏的过程中,要记得千万不能失了本心,而是像个和尚一样,克制自己的欲望。
老人为什么做和尚?因为他们不再雄心勃勃,有所欲求。这样的人最怡然自得,因为他们又做减法的智慧。人如何获得幸福感呢?其实想要的越少,你就会越幸福,想要的越多,越难求,也就越容易感觉到不幸。因为环境的影响,也许人总是有些不切实际的欲望。其实有些东西并非我们实际需要的,而是在别人的影响下,我们加诸于自己自身的。你大可以试试,去掉心中的一些所求,或者一些让你觉得负担的东西,也许你会发现没了他们你不仅不会怎么样,反而会更加轻松。
而不断地做减法,抛弃一些东西之后,你才能看到你真正无法抛弃的东西是什么,并把它放在首位。

愿你从别人的苦难里懂得对生活的珍惜,从自己的苦难里,变废为宝。

你可能感兴趣的:(《活着》为什么不问前程不求质量,也要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