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术智部•谬数卷•0544苏秦•以情动人

译文

苏秦和张仪是同学,他们共同跟随鬼谷先生学习。

苏秦下山后就用自己的所学用合纵的方法联合六国,身价倍增,但是他害怕秦国攻伐六国会导致合纵的失败。

苏秦认为没有人能够阻止秦国的攻伐,于是派人去暗示张仪,让张仪来找苏秦谋一个前程。

于是张仪来到赵国,求见苏秦。

苏秦告诫自己的手下不要为张仪通报,又想办法让张仪不能离开。

过了好几天以后苏秦才见张仪,苏秦让张仪坐在堂下,给张仪吃奴仆才吃的食物,然后又责备张仪说:“以你的才华,竟然沦落至此。我随便拉兄弟你一把你就能够安享富贵了,但是你实在是不值得我浪费时间。”说完就离开了。

张仪大失所望,非常生气,心想现在苏秦背六国相印,只有秦国能够对抗赵国,于是就去了秦国。

苏秦建议赵王派人跟随张仪入秦,与张仪同吃同住,并且给予张仪车马金钱,使得张仪能够顺利的见到秦惠王。

秦惠王就拜张仪为客卿,商量如何攻伐六国,这个时候跟随张仪的人要离开。

张仪说:“我全靠了你才有今天,现在正是报答你的时候,你为什么要离开呢?”

这个人回答说:“并不是我了解你,真正了解你的人是苏秦。苏秦担心秦国攻打赵国,破坏了合纵,认为除了你没有人能够担任秦国相国。所以故意惹怒了你,而让我私下里资助你成功。现在你已经被秦王重用,我该回去复命了。”

张仪说:“哎呀!我被人算计了居然还不知道,我实在是差苏秦太多了。我也只是刚刚被重用,怎么可能会那么轻易的攻打赵国呢?请替我感谢苏秦,只要有苏秦在,我就不会攻打赵国。何况有苏秦在,我又怎么可能是苏秦的对手呢。”

于是,苏秦在世的时候,秦国就没有攻打过赵国。

绍兴年间,杨存中任职殿帅。

当时有北方人卫校尉,是杨存中当兵时期的结义兄弟。

他来投靠杨存中,杨存中见到他非常高兴,就以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他,还让自己的夫人拜会他,对他非常的好。

两天后,杨存中就对他特别的敷衍,会见他的时候都在外厅。

卫校尉以为有了杨存中的门路,想谋求个一官半职,所以这才山高路远的来见杨存中,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

半年以后,卫校尉怀疑有人从中作梗,就打算离开。

但是又没有人给杨存中通报,有人给他出主意让他在杨存中下班的路上去见他,杨存中也没有和他多话,就给他写了个条子,告诉他:“拿着这个条子就可以去常州在我的庄园取一百贯钱。”

卫校尉非常不高兴,但是也没有什么办法,他寻思得到这一百贯钱的话就有了回家的路费,但是他并不知道杨存中的庄园在什么地方。

犹豫期间回到住处,偶然遇到一个人,他自称:“我姓程,是个副将,经常来往于常州和润州,我愿意陪着你去取钱。”

因为多天的相处,二人的关系颇为融洽,等卫校尉取到钱以后,程副将悄悄对卫校尉说:“我打算去中原游历,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卫校尉非常开心的答应了程副将的邀请。

二人辗转来到代郡,程副将表示:“我想在这里安家。”

卫校尉帮助程副将获得了肥沃的千亩土地。

很久以后,程副将就对卫校尉说:“我本来就没打算在这里安家,这都是杨存中吩咐我这么做的。当初您贪图小利,抛家舍业的。现在没有战争了,并不是建功立业的时机。所以他派我跟着你,帮你预备一份家业。”

说法就将价值万缗的房契地契都送给卫校尉,然后黯然的和卫校尉告别离去了。

这件事和苏秦的故事差不多。

[评译文]

苏秦提倡合纵,张仪倡言连横,并非一开始就各有这样的主张。

苏秦当年游说秦王未被重用,只有转赴赵国,在不得已情况下想出合纵的计谋。

张仪既然投效秦国,不提连横就不能建功,这是必然之势。

有人认为既然苏秦知道张仪的才华,为什么不让张仪做自己的帮手,为六国所用,反而要刺激张仪去秦国,最终要张仪破坏了合纵,这难道不是失算么?

其实张仪的狡猾十倍与苏秦,他一定不会心甘情愿的做苏秦的副手,到那个时候张仪很有可能不会配合苏秦合纵。

苏秦资助张仪去秦国,还能让张仪因为这点恩情能够消停几年。如果此二人都效命于六国,六国怕是没有一天是安心的。

苏秦什么都算计到了。

像杨存中让老朋友回归代北,并且给他置备家业,也有可能是为了日后有什么用处呢。

英雄做事,又岂是那么草率的事呢?

杨存中有一个亲兵,平时杨存中就经常有丰厚的赏赐给他。

有一天突然没有缘故的要驱逐亲兵,亲兵也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过,哭着拜别了杨存中。

杨存中说:“没事的话不要来见我。”

这个亲兵就领悟了杨存中的用意。回到家以后就花大价钱把自己的儿子安排进了御史台。

没过多久,御史就要弹劾杨存中贪污军中的十余万钱。

亲兵的儿子听说以后就告诉了他的父亲,然后亲兵又把这个事告诉了杨存中。

杨存中就立刻上书皇帝,说军中有钱若干,现存放于何处,就专等朝廷有需要就拿出来。

几天以后,御史就弹劾杨存中了,赵构将杨存中的奏折拿给御史们看,御史就因为诬告被罢黜了,杨存中却更加受宠信了。

杨存中让老朋友回到代北,可能也有这样的意思。

原文

苏秦、张仪尝同学,俱事鬼谷先生。

苏秦既以合纵显于诸侯,然恐秦之攻诸侯败其约。

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劝之谒苏秦以求通。

仪于是之赵,求见秦。

秦诫门下人不为通,又使不得去者数日。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因而数让之曰:“以子才能,乃自令困辱如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谢去之。

仪大失望,怒甚,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言于赵王,使其舍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王以为客卿,与谋伐诸侯,舍人乃辞去,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

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秦也。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我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

自是终苏秦之世,不敢谋赵。

绍兴中,杨和王存中为殿帅。

有代北人卫校尉,曩在行伍中与杨结义。

首往投谒,杨一见甚欢,事以兄礼,且令夫人出拜,款曲殷勤。

两日后忽疏之,来则见于外室,卫以杨方得路,志在一官,故间关赴之,至是大失望。

过半年,疑为人所谮,乃告辞。

又不得通,或教使伺其入朝回,遮道陈状,杨亦略不与语,但判云:“执就常州于本府某庄内支钱一百贯。”

卫愈不乐,然无可奈何,倘得钱,尚可治归装,而不识杨庄所在,正彷徨旅邸,遇一客,自云:“程副将,便道往常、润,陪君往取之。”

既得钱,相从累日,情好无间,密语之曰:“吾实欲游中原,君能引我偕往否?”

卫欣然许之,迤逦至代郡,倩卫买田:“我欲作一窟于此。”

卫为经营,得膏腴千亩,居久之,乃言曰:“吾本无意于斯,此尽出杨相公处分,初虑公贪小利,轻舍乡里,当今兵革不用,非展奋功名之秋,故遣我追随,为办生计。”

悉取券相授,约直万缗,黯然而别。此与苏秦事相类。

[按]

苏从张衡,原无定局。

苏初说秦王不用,转而之赵,计不得不出于从。

张既事秦,不言衡不为功,其势然也。

独谓苏既识张才,何不贵显之于六国间,作自己一帮手,而激之入秦,授以翻局之资,非失算乎?

不知张之狡谲,十倍于苏,其志必不屑居苏下,则其说必不肯袭苏套,厚嫁之于秦,犹可食其数年之报。

而并峙于六国,且不能享一日之安,季子料之审矣。

若杨和王还故人于代北,为之谋生,或豢之以待万一之用也。英雄作事,岂泛泛哉?

杨和王有所亲爱吏卒,平居赐予无算,一旦无故怒而逐之,吏莫知其罪,泣拜而去,杨曰:“无事莫来见我。”

吏悟其意,归以厚赀俾其子入台中为吏,居无何,御吏欲论杨干没军中粪钱十余万,其子闻之,告其父,父奔告杨。

即县札奏,言军中有粪钱若干,桩管某处,惟朝廷所用。

不数日,御失疏上,高宗出存中札子示之,坐妄言被黜,而杨眷日隆。其还故人于代北,亦或此意。

苏秦,战国时期纵横家,背六国相印。苏秦有一个比较知名的故事,就是锥刺股,和上一个故事的宁越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苏秦的经历其实是有疑点的,他师从于鬼谷子,毕业以后却找不到工作,这点非常可疑。后来刻苦攻读《阴符》,这才成功。

张仪,战国时期纵横家,秦国相国。是张仪让强大的楚国急转直下,当然了也是楚怀王配合。

鬼谷先生,即鬼谷子,因为居住在鬼谷所以才被称为鬼谷先生。据说他有四个徒弟,每一位都是大咖。

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嬴驷,秦孝公的儿子。他上位以后就先干掉了商鞅,然后收巴蜀和函谷,为秦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和王存中,即杨存中,南宋初期名将,封恭国公,后进封同安郡王,追封和王。他深受赵构和赵眘的信赖。

殿帅,全称是殿前司长官都指挥使,是宋代禁军首领。

苏秦和张仪的故事多少的都有些问题。

苏秦那么风光,张仪如果真有心投靠,又何必等呢?就像孙膑可以直达庞涓处那样。

而且苏秦搞的是六国合纵,秦国就算不攻打赵国又能怎么样呢?张仪是没搞赵国,但是可把楚国搞的那是一个狼狈啊。楚国都废了,又谈什么合纵。

所以这个故事逻辑上多少有些问题。

杨存中的故事倒是没什么特别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囊•术智部•谬数卷•0544苏秦•以情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