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意味着什么?你对大脑的 5 个误解

除了那些难以捉摸,令人与众不同的特别天分,“天赋”这个词,还可以意味着其他更加确定的东西。

一个人如果处于工作或者学习的停滞期,便很自然地会对自己产生这样的怀疑:我是不是天生就是这个样子?

其实对他来说,找到这个答案更快的做法,是去了解大脑本身的特性,而不是他自己大脑的结构究竟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因为大脑本身的特性也是“天赋”的一部分,可以说,是更大的部分。

人类大多错误的行为源自于对大脑的误解。这种误解来自于惯性思维、文化传统,以及对捷径的幻想。但你的“天赋”会告诉你真实的情况。


误解一:学习语言需要天赋

如果说学习语言需要天赋,那么它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成立:在童年时期。小的时候,我们的确是依靠天赋来学习语言的,一个中国河南的小孩具备学习英语、法语、日语的所有先天能力,你在五岁的时候可以轻易掌握法语的小舌音以及俄语和意大利语的颤音,只需送到相应的语言环境中成长。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天赋,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是会说话的人,每个人都能说一口流利的母语。而这种天赋的退化,对于每个人而言也是平等的:一旦长大,学习语言的先天能力就会消失,因为我们“处理声音的脑细胞连接”的天赋,也从童年时期之后慢慢消失了。


这三个小孩都有学习各种语言的先天能力

“在小时候,我们个个都是小语言天才,”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内科医生和精神病学专家安德斯·汉森就在《大脑健身房》一书中这样写道:“然而,从神经学的角度来说,我们终生都在关闭语言的大门。”

可以这么说,在语言学习上,你跟那个学的最好的人,都一样没天赋。

这个时候你可能会问:那为什么有人学英文就是比我掌握得快,好像不用学就可以随口说呢?这不是天赋是什么?

我不是要重复刻苦学习的陈词滥调,因为这里有 3 个你可能一向不以为然,但是发挥着惊人作用的原因:

1,显摆的冲动

你有没有发现在学生时代,班里英语学得最好的通常有这样的人:他本来就学得好,老师也经常夸他;他遇到英文的东西就来劲,还特别烦人地总喜欢在别人面前显摆两句,用英文歌和英文电影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电影《中国合伙人》


七、八十年代之后,“会说英文”曾经被赋予的意义,不仅包括了身份的改变,还包括了良好的品味。在这代人的学生时代,出国、跟外国人交流对话还算件新鲜事,“会说英文”也因此被贴上了“高级”“潮流”的标签。它处于学科鄙视链的顶端。因此,会说那么两句的人通常会受到夸张的鼓励,而这种鼓励一旦被他们记在心里,直接刺激的是自尊和虚荣心,这个时候,他不冲动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而他唯一能够维持自己现有地位的办法,就是拼命地继续学,有机会就显摆,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非常爽,就跟完全不用努力一样,但是他实际正在高频度地练习。所以,即便他跟你一样没天赋,他的学习状态就跟吸了鸦片一般,吸收速度是飞快的,这跟一个看见英语就想打瞌睡的人,有着天壤之别。


关于这一点,在“误解二”的部分,根据大脑的特点,会有更多的解释。


2,模仿效果的刺激

在英语处于学科鄙视链顶端的时候,大多数人判断英语学得好与坏的标准,通常是发音是否标准,而不是他对这门学科的实际掌握程度。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前者判断起来简单,而后者太过复杂;第二,较强的模仿能力可以让人拥有接近标准的发音,而“发音跟老外似的”很容易让人产生过分的联想,就像在改革开放初期,一个国外回来的人常常会被认定是个站在世界前沿的老板和富豪。


1982 年的电影《牧马人》,从国外回来的父亲(右)是旅美华侨企业家,儿子(左)在西北敕勒川牧场当牧马人,父亲随便吃一顿饭都能花出儿子认为的“天价“。


因此,前者也更容易获得赞扬。然而一旦获得赞扬,他就进入了第 1 点所说的冲动模式当中,同样,他有可能比没有受到赞扬,但实际能力比他好的人进步得更快。而他也通常被错误地视为“更有语言天赋”。


3,重复的作用

事实上,没有什么比“不断重复”更能让人学好语言。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单词反复记 100 遍肯定就记住了。这就是最好的诀窍。以上两点中谈到的人都无形中在千百次地践行这个诀窍,只是因为他们处于享受当中,所以没有感觉。而盯着单词一个一个背的人会觉得自己每分每秒都是拼出来的。


图片来源:Pixabay


当然,“重复”两个字包括了多种重复的办法,比如有的人会觉得使用触发情感和幽默风趣的方法来学习语言是最有效的,但无论如何它都逃不过重复的原理,它与早早退化的语言天赋无关,与大脑的“神经可塑性”有关。

安德斯·汉森举了一个例子,有个叫米歇尔·麦克的女性天生没有左脑(左脑 90% 的部分都消失了)。左脑是用来干嘛的?左脑负责分析和理性,是学习数学和语言的地方。也就是说,米歇尔天生不能正常说话,她的大脑里天生没有管理语言的部分。

如今,生于 1973 年的米歇尔·麦克在弗吉尼亚州做着一份兼职工作,过着与普通人多方面都一样的生活。她能够说话,能够阅读,水平与普通人相当,只是学得慢了一点而已。她的局限体现在右臂和右腿活动能力有限,以及在抽象思维里存在一些困难。

这是“神经可塑性”最好的例子,你的大脑跟她的一样,“具有极好的重塑能力,而且大脑的结构和运行模式也可以改变,”安德斯·汉森说。那么,就选择一种你认为最能坚持下去的重塑方法吧,只要不抱怨自己没有天赋就行。


经典电影《雨人》里,达斯汀·霍夫曼饰演的雷蒙德(左)的原型是美国人金·匹克。他天生大脑受损,但通过后天的练习拥有了惊人的能力。跟失去左脑的米歇尔一样,他得益于大脑的神经可塑性。

误解二:骄兵必败

你应该还没忘记刚才说的“显摆的冲动”,那么我们继续说。

我们的文化从古到今都在竭尽全力地强调谦虚的必要性。一个人即便不做错任何事,只要他表现得不够谦虚,就很容易遭到他人的非议。然而你没有意识到的是,你正是靠这种不谦虚来进步的。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排除万难、坚持不懈,直到实现最终的目标。对,就是做那些令人上瘾的事——抽烟、打麻将、玩电子游戏、赌博,还有什么,问问自己有哪些戒不掉的习惯就知道了。这些东西的共同特点,都是能让人尽情地享受每一次“小成功”,这种成功带来的喜悦和奖励又可以让我们每一次都在心里夸下海口,告诉自己下次一定会更好,然后继续奋不顾身地投入其中。


说白了,都是不够谦虚。


电影《华尔街之狼》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对学习和工作上瘾?我们拿到一张 20 分的数学试卷时会充满喜悦地告诉自己下次考 80 分一定稳操胜券吗?别吓人了。但是如果你有这种离谱的心态,同时又上瘾般地一头扎进对数学课本的研究当中,你的确有很大胜算。阻止我们上瘾的,是中间的挫折、怀疑、惊吓,你甚至会认为这个分数代表着对一个人的彻底否定;阻止我们实现目标的,是我们看不到“小成功”的出现。

“小成功”,就是“显摆的冲动”里讲到的,那些学英语的人尝到的甜头。他每前进一步,都可以预期自己能收获多少奖励,学英语的人可以收获的奖励是别人的夸张赞扬,以及对自身品味和地位的额外想象;赌博的人可以收获的奖励是意料之外的金钱,抽烟的人可以感受到一种不可言说的刺激和快感。如果这样的“小成功”长期清晰地出现人们面前,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继续下一个动作——继续抽烟、继续赌博、继续学习。


电影《国产凌凌漆》


“小成功”,是《纽约时报》商业调查记者查尔斯·杜希格在他的畅销书《习惯的力量:我们为什么会这样生活,那样工作?》里提到的词。他解释了以上的原理,并写道:“小成功能够带来改造性的变化,因为它能够将细微的优势转变为一种模式,让人们相信更大的胜利即将到来。”

如果相信了更大胜利的到来,种种让人们坚持不下去的因素都不再会是绊脚石,而那些时刻在领略成功滋味的“骄兵”都在专注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呢。

误解三:可以通过益智游戏来益智


游戏规则:以最快的速度辨认当前出现的图案与上一个图案是否相同。


人们总在永不停歇地寻找捷径,比如会相信读完一本书人生就改变了,比如顺理成章地认为益智游戏可以益智。

如果你持续玩一种益智游戏,你会发现自己能玩得越来越好,反应力和各方面的协调度也越来越高,这难道不是说明你变得更聪明了吗?是的,你可以说,你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变得更聪明了。但你在其他方面不会有什么进步。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和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支持下,世界上 70 位最杰出的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这些益智游戏、认知训练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坚决地否认了它们的功效。“游戏和应用程序所提供的认知训练方法,并不会让你变得更聪明、更专注或更有创意,也不会改善你的记忆。”安德森·汉森援引这个科学结论的时候说。如果你是个填字游戏大王,那么你全身上下变强的,只有填字游戏这一项。



那怎么才能变聪明啊?安德森·汉森提出的方法是锻炼身体。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都可以通过规律的体育锻炼来提高。简单地说,当大脑获得更多血液,它就可以更有效地工作,更快地处理信息,让大脑资源更合理地分配,这正是一个头脑清醒的人所需要的。

误解四:“我再也不会有以前的坏习惯了”

你可以改掉一个坏习惯,但是它会永远存在于你的大脑里。

《习惯的力量》记录了美国神经科学家和心理学家拉里·斯奎尔博士对一个叫做尤金的脑膜炎病人做过的详细研究。尤金的大脑严重受损,简单的说,他失忆了,不记得过去的事情,别人对他说了什么,几秒钟之后,他就会忘。



但是他记得一件事:回家的路。

他记得回家的路是出于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暗示 - 惯常行为 - 奖赏。我们依照他的例子来演示一下:1)通往他家门的路上会有街角的树和信箱这些不变的东西,这是暗示;2)这个暗示在告诉他,家在那边,于是触发了他的惯常行为,回家;3)这个惯常行为把他成功带到了家,这是奖赏。

烟瘾也是这样的:1)兴奋、空虚、烦恼等情绪,或者是想到、看到了烟(暗示);2)联想到了烟带来的不可言说的刺激,于是抽烟(惯常行为);3)获得快感(奖赏)。


图片来源:Pixabay


获得奖赏之后,习惯的强度就加深了,他下次会更加坚定地重复这套习惯,就像一个人得到了表扬,会更有自信地去做一件事那样。而当这个习惯重复千百次之后,完成这套动作不仅不需要动脑,还深深地潜入了大脑结构当中。所以,即便得了脑膜炎,记忆只有几秒,尤金的这套动作依然存在。

抽烟、刷手机都是很好的例子——还记得之前讲的,学英语的人为什么能学出吸鸦片的快感,为自己每一个“小成功”而兴奋的骄兵为什么可以不断奋进吗?同样是这个原理。

习惯的形成,会在大脑里出现一种对欲望和失望都有强烈反应的神经模式,能够改变坏习惯的人非常了不起,也非常聪明。改变的办法,便是用一种新的替代习惯来创造新的奖赏。但是,由于它曾经的强烈反应,即便你的行为里不再出现这种习惯,它已经潜入了大脑结构当中,只是退到后台休息了,所以,不要觉得改变了一个坏习惯它就会永远消失,你要做的,是千万不要让它再回来。


图片来源:Pxhere

误解五:我们只利用了 10% 的大脑

你可能听过这种说法:我们的大脑只被利用了 10%。

为了印证这种说法,它还附带了一个生动的解释:我们之所以能力有限,就是因为大脑只被开发了这么多,如果能够把另外 90% 都开发了,我们也许可以学会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个个都是脑力超人。而爱因斯坦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成就,正是因为他能够利用到超过 10% 的大脑。


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种说法是绝对错误的。

至于最初是怎么传出来的,已经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深入人心。2014 年著名导演吕克·贝松的科幻电影《超体》就是以这个理论为基础的,片中摩根·弗里曼饰演的神经学教授诺曼就有这样的台词:“据估计,大多数人类只利用了 10% 的大脑,想象一下,如果大脑的利用程度达到了 100%,会是什么样?”他根据这个想象,用药物激发了一个叫做露西的女人大脑的潜力,导致她大脑中另外 90% 的神经元相继苏醒,成为了女超人。


斯嘉丽·约翰逊饰演的露西就是这样的女超人,看上去漂亮么……不对,聪明么?


事实上呢?你跟这个女超人并没有区别,都利用了自己 100% 的大脑。

2008 年的《科学美国人》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早晨,你要给自己倒一杯咖啡,你走向咖啡壶,伸手去拿这个壶,然后把煮好的咖啡倒进杯子里,再在杯子里留一点空间放奶油,这一整套动作进行的过程中,几乎整个大脑都会参与神经元活动。

那么,大脑只利用了 10% 的时候是怎么样的?比如,你休息的时候,你读这篇文章的这一句话的时候,或者,你听一个无聊笑话的时候,你可能真的只利用了 10%。但下一秒你如果突然想起来有个任务要交,有个约会没去,或者回忆 B 站跨年晚会补课补到哪个节目的时候,就不止 10% 了。《科学美国人》引述美国明尼苏达州梅奥医学中心的约翰·亨利的话说:“证据已经表明,在一天之内,你就会利用到自己大脑的 100%。”


图片来源:Flickr

安德森·汉森也表示:“今天我们知道,电传导和葡萄糖及氧气(大脑的主要燃料)的消耗在大脑里持续进行。这意味着大脑总是醒着的,没有一个健康的区域会一直闲置着。”

这个时候你也许在想:那完了,本来只开发 10% 我还觉得自己挺有希望的,现在我的大脑其实 100% 的开发了,我看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

然而,大脑被利用了 100%,恰恰证明了它还有无限的潜力。

还记得我们之前讲到的“神经可塑性”吗?那个失去了左脑的米歇尔·麦克正是因为挖掘了自己大脑的潜能,才从一个天生不会说话和走路的人,成为了一个有了工作,过着普通人生活的人。如果你希望学会一项技能,通过不断地练习,就可以逐渐掌握。一个人 10 岁的时候和 30 岁的时候,都用到了自己 100% 的大脑,但你 10 岁和 30 岁的人拥有的智慧是明显不同的。

电影《海上钢琴师》

然而,不仅是电影《超体》,2011 年的布拉德利·库珀主演的电影《永无止境》、1991 年梅里尔·斯特里普主演的《阴阳界生死恋》、1986 年的《领航员》,以及美国 NBC 的热门电视剧《英雄》都用到了这个谬误的理论。

也许他们只是对人类有限的能力表达一种遗憾吧。但更遗憾的是,谣言总会让人类的能力变得更有限。其实,我们本来可以变得更聪明,只要我们不用那另外的 90% 来凑体重就可以了。


参考资料:

1,[瑞典]安德斯·汉森《大脑健身房》

2,[美]查尔斯·杜希格《习惯的力量》

3, 2008 年 2 月 7 日,Robynne Boyd 在《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发表的 “Do People Only Use 10 Percent of Their Brains?”.

4,2014 年 7 月 24 日,Christian Jarrett 在《连线》(Wired)发表的 "All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10 Percent Brain Myth, in 60 Seconds".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赋意味着什么?你对大脑的 5 个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