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朔迷离的背后是脆弱的人性——《密林中》有感

本文选自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集《罗生门》。该故事讲述了一个武士带着妻子在前往若狭的途中,遭遇大盗,后武士被缚,妻子被辱,继而武士被杀的故事。


这是一部考验人性的小说,共有七个小分篇,分别由案件的四个证人的证词及案件的三个关键人物对事件的描述组合而成。


纵观全文:故事很精彩,结构很奇特,结局很悬疑。说它精彩,在于故事的情节扑朔迷离;说它奇特,在于文章就像一个个单独的笔录;说它悬疑,在于三个事件关键人各据一词,使之成为一个没有答案的命案。


预知剧情,详看如下:

故事首先出场的是案件的发现者:樵夫。

在他的证词中,交代了案发地点、死者特征、以及大致的案发经过:

在离山科驿道一里来路的僻静竹林中,发现了穿着蓝色袍服,戴一顶城里人模样的有皱纹的三角帽的尸体,仰面躺着,胸口上被挨了一刀。尸体周围有绳子和木梳,通过现场的乱草与落叶分析,死者被杀之前拼搏得相当激烈。

接下来是行脚僧回答检非违使的话:

从他的证词可以知道,行脚僧是在案发前一天遇到的死者,并得知死者生前是一名武士;相遇时见他身上配有刀与箭,和他同行的是他的妻子:真砂。得知武士死亡,行脚僧发出感慨:“所云人命如露亦如电,真个千真万确。”以此来感慨生命的无常。

第三位出场的证人是捕快:

从他的证词中我们知道他抓了个累犯,一个叫多襄丸的盗贼。捕快从多襄丸身上发现了缠着皮革的弓和涂着黑漆的箭筒,推测这是多襄丸从武士身上盗来的东西,再加上多襄丸去年秋天犯了命案,因此推断出多襄丸是杀害武士的凶手。


第四位出场的证人是真砂的母亲,从她的话中我们知道了武士的身份,和真砂的体貌特征,以及武士已死,真砂被辱但下落不明的事实。


以上是四位证词的供词,在他们的叙述中,我们大致了了解了案件经过。


接下来是三位当事人的叙述:


多襄丸在叙述中,坦白了杀害武士的事实与经过。大致如下:盗贼见到真砂后色心大起,以珠宝为计把夫妻二人骗至密林中。由于男的利欲熏心,下马进林,女的没有下马。在把男的制服后,盗贼以男的发病为由,把女的骗进密林。当女的发现丈夫被绑树下后,马上抽出短刀刺向盗贼;无奈,敌强女弱,屈身于盗贼。他杀武士是迫于无奈,本不想杀的,但因为真砂的请求不得已而为之。即使杀武士,也不是用小人式的杀法,而是提出搏斗对杀的方式,经过二十个会合后把武士杀了,以此显出自己的无奈与英勇。


接下来是真砂在清水寺的忏悔,女人讲了自己屈辱的心理历程:因为丈夫的无能,她失去了贞洁,更为痛苦的是当她看向丈夫时,丈夫眼中透露出的鄙视与憎恨深深的伤害了这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子;最后在身体与精神的双重打压下,她做出了杀死丈夫的决定。


最后是武士借巫婆之口说的话,这是全文中最悬疑的一段:我在目睹妻子受辱后痛苦万分,更为恶劣的是妻子的态度,妻子居然怂恿盗贼杀了自己。这时盗贼开始同情我并鄙夷‘恶毒’的妻子,然后盗贼要处置妻子并将她的生死交由我决定时,念及夫妻之情的我犹豫了;然后妻子趁机逃走,盗贼也走了;在万念俱灰下,我决定自行了断。


武士的叙述也是全文最奇怪的部分:武士说自己是自杀,而多襄丸和真砂又各自承认杀了武士,并各自都有行凶的理由。


到底是谁杀了武士?


吴伯凡《认知方法论》:“每个现象背后都有一个帘子,我们要撩开帘子去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样。”


那么事实是什么呢?


结合三个关键人的描述与心理历程可以看出:故事中三个关键人为了掩盖心理的罪感恶,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都各自都编了一套证词。这些证词单独来看,都可以自圆其说,然而又相互矛盾。


由此看出,其实武士终会死去的。因为盗贼为了自己的欲望,终究会置人于死地。女人为了虚妄的名节,和心中的爱恨,会抛弃更为重要的丈夫生命。 而武士则会为自己一时的贪欲和失去的尊严,必须给自己一个“高尚”的结果。


三个人的叙述可能都是谎言,但在他们看来就是真相。因为这三个人都想说:我没有错,我是逼不得已,他们都在为自己的行为进行挣扎与开脱。


这也是这部短篇小说最为让人独特的地方,它不仅告诉了我们人性的复杂,更重要的一点是,是告诉我们,简单的现象背后往往是更为复杂的真相;欲探寻之,需了解人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扑朔迷离的背后是脆弱的人性——《密林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