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纪事(三)单饼卷鸡蛋

对于孩提时代来说,寒食清明节,印象最深的是吃单饼卷鸡蛋。因为那个时候的一年当中,只有过生日、考试前,再就是清明节能够吃上一两个鸡蛋。

当初,晋文公下令禁火寒食的时候,家家户户提前准备好各种方便的食品,以便食用。对于习惯食用面食的北方人来说,烙饼是最方便的食品了,开始的时候应该是比较厚的烙饼,后来就渐渐变成很薄的单饼了。另一种比较方便且易保存的食品就是鸡蛋。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当然,现在寒食禁火的习俗已经被遗忘了。

在创造美食方面,中国人自带高能。人们将鸡蛋揉碎,用单饼卷起来,稍微撒上一点盐,卷起来一咬,简直美味无比,绝不是一口单饼一口鸡蛋那样吃能比拟的。所以,在我的老家,山东胶州,寒食吃单饼卷鸡蛋是一道美味到骨子里的美食。

为什么中午才能吃单饼卷鸡蛋,这是有着风俗传统的。古老年代,除了春节外还有三个节日比较重要,分别是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对应的也是正月十五早上吃元宵、三月初三中午吃单饼卷鸡蛋、八月十五晚上吃月饼。并且妇女们可以在清明节下午休息半天,八月十五休息一天,可以穿上新衣服回娘家走走亲戚。

擀单饼,只能在快中午才开始。妇女们上午忙到11点左右,就可以收拾回家,准备和面烙饼。一般比较要好的两三家的妇女会提前约好,各自端着和好的面,合伙到某一家擀饼。擀饼的必备工具是:一个大面板、一根长擀面杖、一个鏊子、一个翻饼杖、一个盛饼的盆、一个包袱。

擀饼是要分工的:性子慢的烧火,保证烙出来的饼火候正好,不会糊;技术好的擀饼,保证擀出来的饼是完美的圆形,厚薄均匀,薄而不破;技术差点的,只好做辅助工作了,一会揉面团,一会抱烧草。鏊子摆在锅台门口,三条腿用半个砖头垫高一点,麦秸草是最好的烧火原料,燃烧均匀,又容易控制火候。烧鏊子的最考验人,不但要及时续草,确保整个鏊子底火力均匀,又要及时翻饼。饼好了用翻饼杖两次对折,一下子就挑到盛饼盆里,包袱随之盖上,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更厉害的高手,不用翻饼杖,直接用手,无惧饼热。就在熟饼离开鏊子一瞬间,擀饼的把早已准备好的饼用擀面杖一下子搭在鏊子上,往前一滚,完美舒展在鏊子上,真是配合的天衣无缝。

小孩子去哪儿了呢?做好吃的时候,小孩子怎么会不在边上呢?瞧!小孩子早就在鏊子边上蹲着啦。他们可不是为了欣赏大人擀饼的技术,而是在等好事。大人看到孩子在眼巴巴的看着,不用说话,用一块小一点的面,擀一个厚一点的小饼,交给烙饼的烙好,给小孩子吃。刚烙好的饼很烫,不好拿呀!放心,我们有的是办法,用一根麦秸草穿过小饼,提溜着就跑上街了,边跑边不忘趁热咬一口,那满口的麦子面香啊,直透心底。小朋友们早在街上拎着他妈给他们烙的小饼等着了,互相比着大小,你尝我一口,我咬你一口,比来比去还是觉得自己的最好吃。跑着跑着,麦秸草断了,小饼掉在地上,捡起来吹吹,找根麦秸草继续穿上接着吃。儿时的时光就在阵阵欢笑声中,随着脚步越跑越远……

饼擀好了,鸡蛋煮好了。没到中午不能吃,就揣在兜里,出去转一圈,跟小朋友出去显摆一下,比比大小,玩玩 “撞鸡蛋”的游戏。次数多了,慢慢也总结出来了经验,知道没有气室那头最结实,攥着鸡蛋的大半部分,只露一个小头,快速撞击,及时收劲,会增加几分胜算。打遍群雄无敌手的小伙伴捧着毫发无损的鸡蛋,如胜利的将军一般,神气非常!当然,如果某一个孩子揣了个鹅蛋,鸡蛋们都只好碎碎平安了。有时候运气好,揣着鸡蛋到和父母关系好的人家,人家也会再塞一个鸡蛋给自己,那就更开心的不得了,蹦蹦跳跳回家报告。大人知道了,要是那家的孩子来了,也赶快塞一个鸡蛋。虽然是鸡蛋的互换,但对大人和孩子来说,这种礼尚往来的事情都进一步巩固了相互的友情。

中午,吃单饼卷鸡蛋。小时候白面并不是那么富余,只做几个麦子面的,给老人孩子吃,其余大部分是麸面的,困难点的就做白面掺上地瓜面的。内容可以简单,形式是必须要有的。吃饼前要先卷一个给自己的爷爷奶奶,然后是爸爸妈妈,最后才是自己。没有牙的爷爷奶奶,就是用牙花子慢慢磨,也要吃这个单饼卷鸡蛋的味道。要是遇到一个双黄蛋,全家都开心得不得了。那时候,鸡蛋还要攒了卖钱换盐卖文具,并不能敞开吃,孩子能吃两个,大人也就吃一个意思一下,接下来就吃单饼卷大葱或者韭菜。

但是无论如何,这一刻,是全家最开心快乐的时刻。

你可能感兴趣的:(清明纪事(三)单饼卷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