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
禅不在于功夫
有人问:六祖等历代祖师,时常三言两语帮弟子解黏去缚,直指心性,可从来不提保持觉照,直到桶底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甚至轰然爆破之类的内容。难道他们觉得开悟并不重要吗?只要见性就行了?
我知道理悟和渐修不可偏废,只是不明白六祖等祖师为什么都是直指心性,却从来不提要见到身心世界的另一面才算开悟。而且我个人觉得,看了祖师的语录以后就不想念佛,不想参话头,不想数息了,总觉得这些都是造做,会约束身心而不自在,不如放松身心,念起不随,保持如梦观就行了。可又总觉得好像不太对,问题出在哪里呢?
答:你理解错误。“保持觉照”是造作,不是修行。什么“桶底脱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甚至轰然爆破”之类的内容,都是境界和比喻,不是本来面目。什么“要见到身心世界的另一面才算开悟”,这是胡说。你把见性和境界都搞混了,还是老老实实去学佛经吧,不要再问,浪费时间。
看我这样说,他又做了补充:我认为见性当下就见,不用保持,因为它撵也撵不走。但做功夫就要保持觉照,直到像虚云老和尚最后那一下子,虚空粉碎大地平沉才算开悟。
说实话,这位网友看过很多书,可惜都没消化,都变成了自己的知见,用知见把自己给缠住了。你认为如何如何是不行的,那并不符合实际状况。这是思维习气太重,这样的人可能不适合学禅宗,也难以理解禅宗。建议好好念佛求生净土,或者好好去读佛经。
如果你非要参话头,你认为禅宗就是参话头,必须要一直参到工夫落堂,直到桶底脱落而大彻大悟,这条路也可以,对的。那就不要跑来问东问西,直接按照《虚云和尚年谱》和《来果禅师禅七开示录》去实践,踏踏实实去参话头就好了,两位大德都讲清楚了。
不过,大家要知道,参话头并不是禅宗之根本,乃是宋代才流行起来的一种不得已之方便。
本人一向赞叹虚云老和尚和来果禅师,但他们不能够代表禅宗,只能够代表禅宗在民国时期的这个阶段。谁能够代表禅宗?从达摩祖师到惠能大师等六代祖师,其他人都是后来继承者,是枝叶不是根本。禅宗的根本是什么?不是参话头,而是直下见性。直下见性与禅定有关系吗?没有必然关系。直下见性与“保持觉照”有关系吗?没有必然关系。
直下见性靠的是什么?什么都不靠,只是当前呈现本然明了。如何呈现?达摩祖师在开示“壁观”时曾经说过:“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这样的“壁观”是指保持觉照吗?不是。那是什么?是指当你的心不向外攀缘境界,内在也不陷入思维波动,“喘”就是指思维波动,当思维波动自然平息的时候,就叫做“无喘”,此刻,你的心既不攀缘也不躁动,它死了吗?没有。那它在哪里?什么样子?
你自己往回一观察就明白了,哦,它如如不动而卓然独立,像墙壁一样,不需要依靠任何东西而空空如也卓然独立。此卓然独立之觉性显现时,你很清楚它和墙壁其实不一样,它是空的,也是不生不灭的,还是灵明觉了的,更是清净圆满的,乃至三藏十二部教典都是在诠释它。你全方位透彻地“发现”了它,晓得它就是本来面目,这就叫做见性,也叫作明心,还叫做入道和见道。
学佛不要被名词概念约束住,这些名词都是对同一种法的不同角度之描述。为什么要用这么多名词?因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本来面目是不可思议的,也是无比丰富的,所以它有无数个名字。
在禅宗当中,虚云老和尚是特例,六代祖师才是永恒的经典。特例你可能学不了,经典则适合于绝大多数人。你有虚云老和尚那样的禅定功夫吗?如果没有,那就不是你能够走的路,你到不了人家那个地步。
你的文化会比卢惠能差吗?只会好不会差,因此,他听闻《金刚经》能够开悟,你好好读《金刚经》给自己听,也完全有可能见性。
得闲山人没有禅定,学不了虚云老和尚,只好去学六祖惠能大师,老老实实读佛经。你卢惠能听一遍就开悟,咱读几百遍,应该也有机会吧。读《金刚经》不够,那就同时读《圆觉经》和《六祖坛经》,反复研读,总会见性的吧?
肯定会。为什么?因为六祖大师说了:“持诵《金刚般若经》即得见性,当知此经功德无量无边,经中分明赞叹,莫能具说。”祖师说得很清楚,但是,有几个人相信呢?
得闲山人对此一直坚信不疑,所以从不靠老师,主要依止经典来修行。
为什么六代祖师都是三言两语给人解黏去缚,引导你直接明了心性,而从不提那些境界?因为那些境界无关紧要,可有可无。虚云老和尚可以有,你可以无。无论有或无,都不影响你见性。见性是般若智慧,是一刹那间的瞥见。
只要见性,后面的修行就清楚了,不必再担心。为什么?因为“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永嘉禅师为你说明白了。故六祖大师也说:“指授即无,惟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透过一切,直接明了根本,才是禅宗。不要被任何境界绊住,那些都是可有可无的,是方便,不是根本。
禅不在于功夫,在于当即明了根本。根本是无修无造的,究竟无为的,方便称之为圆满、空寂、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