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缘遇见,有幸提升――互加计划,让我成长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几乎冲击了所有领域。现在正步入信息社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正当我在教学中对如何使用信息技术而迷茫、不知所措的时候,这个暑假我有幸遇到了互加计划,加入了教育信息化2.0信息素养提升班。在学习中我受益匪浅,分享了王子老师的极简小技术,学习了唐晓勇校长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变革,学习了梁勇校长的教学PPT的设计与创作,以及两位思思老师的思维导图……。虽然每次学习、打卡都很辛苦,但却收获满满,互加计划开拓了我的教学视野,更新了我的教学观念,在学习中我掌握的信息技术为我在教学中大显身手创造了条件,我会使用各种小程序了!我不在盲目的制作课件了!我会思维导图了!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每次老师的课都让我耳目一新,尤其是两位思思老师的课让我脑洞大开。在听课之前,仅仅是听说过思维导图,对思维导图还不了解,听了之后,让我知道了思维导图不但形式多样,而且还能够把它运用到教学中,并能发挥它的重要作用。那么思维导图是什么,思思老师详细地为我们解读并教我们如何制作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最初是1974年英国的东尼.博赞开发的,思维导图又称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因此、思维导图具有人类思维强大功能,能调动大脑发散性思维,是大脑使用说明书。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思维导图将思维可视化,有四个基本的特征:1、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像上。2、各个次主题作为分支从中央图像向四周放射。3、分支由一个关键图像或者印在相关线条上的关键词构成;一般性的话题也以分支形式表现出来,附在较高层次的分支上。4、各分支形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

思维导图的类型

图片发自App


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

图片发自App

思维导图的作用

首先,语文教学过程中,在预习时,要求学生寻找课文的知识点和问题,梳理文章结构、要点等;课堂上师生互动,探究学习后,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图形画思维导图,激发想象力和创作潜能,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

其次,使用思维导图更易于接受和记忆,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图,而不是单调烦人的线性笔记,更加符合大脑的运作模式和学生的思维记忆特点。

再次,思维图式之于写作教学同样具有较大的功效。在作文构思阶段,让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有关材料。先将作文题目或主题以一合适的图形至于纸的中心位置,然后展开联想,思考与中心图有关的内容、材料,并对思维结果加以调整,最终形成一张作文的思维导图。在作文构思时,也可以几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大家共同绘制作文的思维导图,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的思维广度和写作的积极性。

课上看见思思老师用思维导图教孩子们写作文,我也有了用思维导图的想法和冲动。我们本学期的第一次作文是小动物,教学话题作文“小动物”写作指导时,首先把写作任务出示给学生,然后引导学生围绕“小动物”这个话题进行思考,将思考的结果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黑板上呈现出来,“小动物”从外行、生活习性、爱好、故事、和小动物有关的诗、词语、儿歌等等不同角度,并用不同的线条标出纵向、横向、逆向思考的“路线”。使学生在积累丰富素材的同时感受和了解小动物的特点,这样即理清了思路,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图片发自App

思维导图的作用还有很多,思维导图可以用来知识归纳,可以让所学内容清晰直观的展现在眼前,一目了然。思维导图还可以帮助我们用来偏旁识字,很方便,很形象。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某一篇课文的脉络,对于教师的教学有辅助作用,对于学生的学习条理清晰。

总之,纵观王思思老师的《跨学科视野下的自然笔记》和朱思思老师的《教学实践中的思维导图》让我对跨学科教学和思维导图的有效结合有了新的认识,对我以后的教学会有很大很大的帮助。

      这个暑假,刚好遇见你,留下足迹才美丽,我会沿着互加计划的足迹继续前行,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做好充分准备。

      有缘遇见,有幸提升,刚好遇见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缘遇见,有幸提升――互加计划,让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