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来一次,你的高考志愿会怎么报?

我当年的高考志愿是怎么报的?想想都觉得汗颜,因为就是瞎报。作为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偏远小县城,无论是家长或者老师对于外面的世界都没有什么了解,别说我这样的学生了,所以大家都是凭浅薄的一点儿生活经验瞎报。

因为我两个姑姑都在武汉,所以我当时就一门心思想到武汉上大学,具体上什么大学进什么专业压根没谱,然而由于分数的原因,我报考的在武汉的第一志愿没有被录取,而我的第二志愿是因为我听到堂哥随口提到的一个学校,并且地理知识极差的我竟然不知道这个学校在遥远而寒冷的东北。就这样我去了长春读了一个莫名其妙的大学和一个莫名其妙的专业,说实话我从来都没有母校的自豪感。虽然后期考上了东北师范大学的研究生些许弥补了一点儿学校的遗憾,然而还是觉得由于当年的年少无知让自己耽误了好多大好时光。

如果让我重来一次,我一定会认真而慎重的对待报志愿这件事情,因为这件事情从大处来讲影响着后面几十年的生活走向,从小处来讲关系着4年的时间是否可以有效利用。

我个人对于报考高考志愿只有教训而没有经验,所以就整理一份关于报考志愿要考虑的因素,主要借鉴我心目中的大咖吴军老师的建议。

高考报志愿时要考虑的因素可以按照城市、学校和专业归类。而在这三类因素中,城市>大学>专业,当然这个前提是考生无法兼顾这三者。

如果对于分数足够高的学生,毫无疑问应当首选北大和清华。中国的大学水平分布情况非常不均匀,就综合水平而言,中国最好的大学有C9(九校联盟)的说法,即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浙大、南大(南京大学)、西安交大、中科大、哈工大。如果再加上3所的话,那就是人大、南京东南大学、天津南开大学,也就是12所。

这些大学之间,北大和清华是第一梯队,接下来的三所,即复旦、上海交大和浙大无论是在师资、经费还是科研成果上和北大清华都是断崖式的差距。而后面的七所,和前面的五所,又有断崖式的差距。至于其他大学,和这12所相比,差距就更明显了。

只有在最好的大学里,才有最好的老师、最充足的设施、更多的和世界大师接触的机会以及更好的海外交换学生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它们有最强的同学圈子,甚至找到好伴侣的机会更大。

当然,如果不能进入这些大学,或者不能进入它们的好专业怎么办。那这时候要优先挑选中国经济发达的地区。

首先,中国一线的城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北、上、广、深,和最好的大学所在的地区多少还是有些重合的,当然深圳大学比较弱,广州的好大学也不算多。因此尽量选择北京、上海及周边(即南京、杭州二市),以及广州一流的大学。这些地方的机会要比中国其他地方多很多。

再接下来,除了已经提到的南京和杭州,按照次序还应该考虑武汉、成都、西安和哈尔滨这四个城市。这四个城市大学聚集的程度非常高,一些知名企业进行校招的时候回更倾向于去这些城市,因为招聘成本比较低。基于知名企业大多去这几个城市校招,也就是说,从其他城市毕业,即便你再优秀,学的专业再好,直接进入这些公司的可能性几乎是零。

除此之外,尽量选GDP靠前的沿海省份和相应的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为自己的将来着想,经济体量越大的城市,企业越集中,机会也越多,找工作面试都更方便点。

当然,可能有人会问,随着西部大开发,尤其是“一带一路”政策的助力,等我毕业的时候,中小城市是否会慢慢赶上来?从历史上看,这种可能性极小。美国至今好的大学和工业的引擎依然集中在加州和东北部地区。

硅谷地区的三流大学(相当于中国的二本)圣荷西州立大学,在硅谷大公司工作的毕业生居然能排在同等规模的著名的伊利诺伊大学、得克萨斯大学和普渡大学前面,说明了地点的重要性。深圳大学在中国排不上号,但进入腾讯、华为的人却很多。

接下来,在地区之后,选择学校比专业更重要。最好的本科教育最重要的是通才教育,研究生教育是专才教育。因此,那些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不仅能让学生们学到自己本专业的那几门课,而且能够给学生提供的综合资源也更多。即使是学习外语类这样非常专的领域专业,北大或者复旦的英语系和其它外语系,也比外国语大学要合适。

因此,如果分数不够,与其去挤所谓的热门专业而选择一个相对差的学校,还不如选择一个好一点的大学排名靠后的专业,当然前提是不反感这个专业。

在确定了上学的地点和大学之后,就要考虑专业了。选择专业有很多客观的考虑因素,考虑专业的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因素是家庭因素。身处底层的人要完成到中产阶级的进阶,需要先掌握技能。而中产阶级到精英阶层的进阶,则需要很多博雅教育。不同阶段和社会阶层,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应该有所不同。

对于如何考虑专业了,大部分人遇到最多的三个问题分别是:

1. 什么专业对我来讲好学?

2. 是报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

3. 今后什么专业发展的前景可能最大?

选择专业要考虑的几个因素应该是:

1. 国家层面的大机会

2. 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3. 专业的变迁和未来行业的机会

如果你将来主要的时间是生活在中国,那么在国家层面的大机会就是需要考虑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20多年前土木工程在清华各专业中不被看好,录取分数很低,属于冷门,但是后来赶上了国家基建大发展,学这个专业的人最后发展得都很好,甚至好过全世界最热门的计算机行业。今天中国最大的机会在哪里?吴军认为是国际化。

今天美国标普500指数的成分股公司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日本在海外的资产是国内资产的1.1倍,而中国虽然外贸顺差不少,但是无论是央企,还是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科技界的明星公司,几乎所有的收入都来自于国内。未来,中国的经济要进一步发展,国际化之路是一定要走的。

了解了大环境,接下来就要考虑我们自身的优势和兴趣所在。

具体到专业上,本科时要尽可能地选择适应面广的专业,以增加未来的适应能力,因为大学所学到的具体的专业知识,走出校门时有1/3就已经过时了,工作5年后又有1/3过时了,没有适应性就难以有未来职业的发展。

北大和清华的毕业生,一大半后来改了行。什么是适应性好的专业呢?作一些对比就容易理解了。比如数学专业的适应性比生物要广得多,金融比会计要广得多,从“万金油”似的专业转到很专、很窄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几乎不可能。

如果已经知道自己想选什么专业,恭喜你,如果还把握不定,不妨按照下面的几条原则作一些筛选。

1. 要优先考虑高势能的专业。所谓高势能的专业,就是指那些相对难学,而又相对是其他专业的基础的专业。比如数学专业相对计算机专业和商学就是高势能的,计算机专业相对管理专业是高势能的,在读研究生时从高势能转到低势能的专业有可能,反过来绝无可能。

2. 不要一窝蜂地挤进那些过热的新兴专业,尤其是学校为了跟风刚刚开设的。那些专业常常师资力量薄弱,加上各个大学都在开设,将来就业竞争反而激烈。

相反,一些被认为是基础学科的冷门专业,比如在理工科院校的数学、物理,文科院校的中文,对一些人来讲未必不是好的选择,因为它们相对容易进入。不过,选择这些专业的人要明确下面一条。

3. 如果将来从事数学和物理学研究,是需要极高的天赋的。选这两个专业,打好基础后,将来是一定要转行的。在麻省理工学院,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是进入医学院和法学院,而直接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大部分去了华尔街,真正搞数学和物理的很少。

另外,在理科中,生物和化学虽然要容易得多,但从事这两个领域的工作极为辛苦,而且工作不好找,将来很可能也需要改行。选择这些专业,重要的是通过系统地学习一个专业,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以便在将来持续学习,至于那些具体的课程本身,并不是很重要。

在选择专业时,还要考虑未来产业的变迁,那些会不断萎缩的行业最好避免。

当然,不论选择了哪个专业,都有可能后悔。因此,如果不满意,也不要太沮丧,毕竟在大学比学习几门课程更重要的目的是从一个只会考试的学生变成一个社会人。

除了从老师身上学习,同学们之间相互学习也非常重要。如果你的未来靠不上爹妈,那么从踏进学校大门的那天起,就要努力和同学搞好关系,建立起一个好的朋友圈,这将受益终生。

最后一点,今天的学习并不受大学围墙的限制,就算学校和专业真的不满意,通过互联网还是可以听到大师们教授的课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果重来一次,你的高考志愿会怎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