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更新 | 眼前一亮的产品功能/交互(社区/抖音/豆瓣...)

遇到眼前一亮的功能点或者交互,记在小本本上:

1、关于社区

简单的写一下关于社区的思考和总结:

1)垂直兴趣社区和泛内容平台往往是社区进化的两个阶段,是需要明显区分的,在产品的侧重点上有很大不同。

2)垂直社区,一般是社区的起源点,一群人因为有某些共同语言而进行交流,例如酷安(数码电子产品社区)、即刻(产品/投资社区)、早期的小红书(美妆社区)、早期的B站(二次元社区)、以及我以前接触比较多的一兜糖好好住(家居社区)等。

而垂直社区的打法,要根据所处领域的特点而来。酷安的社区讨论中心会基于各种数码产品,针对数码产品的评分、评价等。早期的小红书以图片为重,快捷的表达美妆效果。家居社区,会重科普性的问题解答和灵感。即刻则是重围绕某些问题的观点表达和讨论。

具体对于浏览社区的人而言,要么是快速获得有价值的内容,或者是出于兴趣发现有意思的值得交流的内容。以这两者作为目标,来定义垂直领域下的社区产品,重点应该是什么。

3)泛内容平台,一般是垂直社区成功延伸后的状态,用户规模顺利的进行了一轮扩张,不再局限于某一垂直领域特色。比如现在的微博、知乎、抖音、B站、视频号等等。

泛内容平台,博主和粉丝的体系会更成熟,用户关注的是博主个人的表达,不再是平台上随意看垂直领域的内容。这时的产品重点变为生产者的发布工具优化、个性化推荐策略、内容的标签系统(标签可外化成分类/频道等)


2、抖音的关注

关注tab下,一个用户发布的全部没看过的视频,会“连续播放”,底部用和发照片一样的进度条交互,展示一共有的视频数量及当前进度。

惊喜的点在于,在多样化的需求面前,抖音在交互、展示样式上做减法真是一如既往的优秀!

用很简单的、已有的方式,来满足用户刷关注列表时,方便的看某个博主的近期全部视频。不需要点进个人主页,不需要一直刷一直找,无需任何主动操作,把博主的视频尽可能多的推给用户,加强用户与博主之间的关系。

当然优先给用户推荐哪个博主的更新,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人的偏好是变化着的,这是个性化推荐的问题。

在用户量很大,用户习惯了某一交互时,产品布局/展示/交互的大变动是大忌,只能不断的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小拓展和优化,来满足更多的需求。目前看来,在本地生活、团购、景点旅游、电商这些方面,抖音已经表现出很有潜力的拓展性了~


3、豆瓣的标签

关于书影音,我发现豆瓣对于作品的描述/标签非常的细致、容易理解、且吸引人(比如这种“有爱好看又温暖”也太口水化了吧),之前一直想不懂它们是如何来定这些标签的,编辑运营团队该有多么强大?最近决定在豆瓣上好好写影评才发现,原来标签全是用户自定义的,甚至筛选查找找内容时也能自定义输入标签词。

用户评价时用标签的形式进行高度概括——算法在大量的UGC标签中筛选、推荐、确定更符合的作品标签——用户看到高度概括的/口水化的标签。通过这样的循环从而形成对作品快速而多维的决策元素,能真的执行落地出来,厉害的。

4、抖音的同城

春节回家,家里的长辈问我抖音的“同城”怎么找不到了,说是不爱看推荐。我发现同城收在二级tab里了,春节的活动运营位作为了一级tab,找回给长辈后,她刷到了镇上不太熟但认识的各种人的抖音,虽然质量都不高,但看得很开心,一边看一边告诉我这是谁谁谁,有时甚至让我按点赞按钮。

之前一直觉得“同城”的功能,就是陌生人社交,是辅助功能。但当产品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后,在三四线城市,同城已经能进化成“朋友圈”的定位了,对长辈来说,是能和微信想媲美的熟人社交、工具产品,同城的地位是完全不一样的。

5、小红书的“图片化表达”

这是我很久以前就发现的小红书特色,但确实太经典了,还是要补充记录下:

小红书的产品总监很推荐一本书《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虽然我没看完,但我大致知道这本书说的是城市的设计,很多小细节和心思,如何带来不同的结果和影响,导致了城市发展的不同走向。

小红书早期鼓励、偏好用图来传达信息,切入适合“图片化表达”的领域,大大提高了用户的浏览效率、获取信息的效率,这是小红书带给C端用户最核心的价值。

然后就像那本书里的城市一样,不断有用户模仿这样的表达,加入创作者队列,雪球越滚越大,延伸到其他领域。配合高效的个性化推荐,我发现身边已经有不少人刷小红书上瘾。(当然这个过程中,C端恰逢时机的推广和用户增长也非常重要,要保证用户基数是大的,才能顺利的进行范围延伸)

...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持续更新 | 眼前一亮的产品功能/交互(社区/抖音/豆瓣...))